01
罗曼罗兰说过,这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楚生活的真相后,依旧热爱生活。
这,其实是理想化的说法。
绝大多数普通人,在认清楚生活的真相后,并不是热爱生活,而是愤世嫉俗。
看透了现实的不公,有的人会特别愤怒;看透了韭菜的命运,有的人会特别生气;看透了人生的无奈,有的人会特别垂丧。
问题是,如此愤世嫉俗,或者垂头丧气,真的有意义吗?没有意义的。
因为愤世嫉俗改变不了任何问题。甚至说,愤世嫉俗,只是自己气自己。看似成熟,实际上还是幼稚。
02
苏轼,就是最好的例子。
年轻的时候,苏轼才华出众。在苏轼看来,要凭借自己的本事,改变现实,改变世界。
未曾想,进入到朝廷的苏轼,处处碰壁,愈发身不由己。
特别是“乌台诗案”东窗事发,苏轼差一点就死了。幸亏士大夫阶层竭力挽救,苏轼才大难不死,只是被贬官到偏远地区。
对于多次被贬官的经历,苏轼也曾愤世嫉俗过,为什么世界对我如此不公平?
但是,他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愤世嫉俗,改变不了现实,只会让自己更加不快乐。
既然改变不了现实,那就接纳现实。该吃就吃,该睡就睡,该写文章就写文章,该出去打猎出去打猎,该游玩山水,就游玩山水。
一诗“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写出了苏轼心境的转变。
03
一个人最大的觉醒,并不是愤世嫉俗,而是“跟自己以及世界,握手言和”。
努力得不到回报,没办法,现实比人强。
内卷特别严重,大家都是卷人,没办法,这是时代的环境。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没办法,这是生活的必然。
为什么是“没办法”?因为有些问题,不是你想改变,就能够改变的。
就像苏轼,朝廷要把他贬到蛮荒之地,难道他能改变吗?他无法改变,只能坦然接受。
坦然接受,并不是认命,而是要跟自己,以及这个世界,握手言和。
虽然现实无法改变,但我可以恬淡、快乐、尽心过好每一天。
喜欢吃点什么,那就去吃;喜欢玩点什么,那就去玩;喜欢去哪走走,那就去哪走走;喜欢平平淡淡,那就平平淡淡。
日子,一样很好过,也很幸福。
04
情绪化的愤世嫉俗,不过是自己气自己罢了。
寂天菩萨说过,问题若有办法解决,就不必忧愁;问题若无办法解决,忧愁也没用。
就拿“成功”这件事来说。
你努力了,就可以取得成功,那你忧愁什么呢?反之,你努力了,还是事与愿违,跟成功暂时没有缘分,那你忧愁,又能改变什么呢?
我们可以看一看历史上的名人,他们身处困境之时,都以“顺其自然”的态度去面对。
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了,但他没有寻死,只是暂时屈服。随着时间推移,局势变化,勾践顺势而行,三千越甲可吞吴。
汉王刘邦,被霸王项羽打败了,困于巴蜀之地,但他没有放弃,依旧选贤用能,让韩信领军走出困境。最终顺势而行,反杀项羽。
这说明了什么?与其愤世嫉俗,自己气自己,不如放下过往的成败,顺其自然、尽心尽力过好每一天。如此,未来才会有希望。
05
写到最后
一个人真正的觉醒,不在于看透什么,而在于跟一切握手言和。
现实如何,我不排斥,因为存在即是道理。
社会如何,我不抱怨,因为一切都是必然。
世道如何,我不愤懑,因为愤懑毫无意义。
老子在《道德经》中写道:“和其光,同其尘。”
意思是,不论世道如何、现实如何、社会如何,都要跟这一切“融为一体”。唯有“融为一体”,才能顺其自然地活下去。
你看溪水,哪怕前方有礁石,也缓缓流动,蜿蜒通过,不硬碰硬,不针尖对麦芒,只是允许一切发生,容纳一切阻碍。如此,细水长流,长长久久。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