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鸟,为什么走路姿势不一样

为什么有些鸟是跳着走的,有的鸟是迈着走的?其实,鸟类的行走方式与其脚部结构和生活习性有关

脚部构造的影响

体型较小的鸟两肢较短,后肢由股部、胫部、跗部和趾部等部分组成,肌肉发达,且整个后肢肌肉主要分布在股部和胫部,其他部位则全是肌腱。这些肌腱贯穿至趾端,能控制足趾弯曲,使它们可以握紧树枝。


有人认为蹦着走的鸟类胫跗骨和跗趾骨之间没有关节臼,所以只能通过跳跃来移动。其实并不是这样。

在鸟类下肢中,胫跗骨与跗趾骨之间并非完全融合,而是通过一个铰链式的跗间关节连接。该关节也就是我们常见的“鸟类踝关节”,能实现屈伸运动,为鸟类在地面移动时提供一定程度的灵活性。

麻雀等小型鸣禽之所以常以跳跃方式在地面移动,有腿部结构的原因:麻雀腿部相对较短,股骨与胫骨长度比例使得单腿跨步行走时的动作幅度受限;麻雀属于“趾蹼鸟”——三趾向前、一趾向后,这种足型对栖息、攀爬树枝极为有利;但在平地行走时,单脚支撑和推蹬的稳定性不如双脚同时着地,也因为这种策略对于小型鸟类而言更为高效,而非因为关节不能弯。


与之相反,大型鸟类则会像人类一样迈开腿跨步走。大型鸟类的腿部较长,关节灵活,能够进行较大幅度的跨步动作。而且,较大的体型和体重也不适合频繁跳跃,跨步走更符合它们的身体特征和运动需求。相比跳跃,迈着步子走路能为体型较大的鸟提供足够的稳定性和效率。


生活习性差异的影响

鸟类的生活环境和觅食方式等生活习性也影响着其行走方式。

小型鸟类通常生活在树枝上,需要在狭窄的树枝上快速且灵活地移动,以躲避捕食者或寻找食物。对它们来说,跳跃是一种高效的移动方式,可以更迅速地在树枝间穿梭,适应树栖生活,还能更好地保持身体平衡,避免掉落。

大型鸟类通常生活在地面或湿地,需要长距离移动来寻找食物和水源,迈步的方式可以让它们更稳定、高效地行走,觅食和逃避危险。


除了走路方式不同,还有些鸟会说话


哪些鸟类会说话

椋鸟科:椋鸟科的鸟类大多体型适中,羽毛颜色较为丰富,喜欢群居。常见的八哥就属于椋鸟科,它们聪明伶俐,经过训练后能很好地模仿人类的语言和其他声音。

鸦科:鸦科鸟类智商较高,体型相对较大,它们不仅能模仿声音,还具有一定的认知和学习能力,能理解一些简单的指令。


鹦鹉科:鹦鹉科鸟类色彩斑斓,以其出色的学舌能力闻名。鹦鹉对声音的模仿能力很强,能清晰地重复人类的话语,并且可以与人类进行一定程度的互动。


为什么它们会说话?

这是因为它们的生理构造,使其拥有发声条件。鸟类发声的核心器官是鸣管。会说话的鸟类鸣管较为发达,肌肉控制能力强,能够灵活调节鸣管的形状和振动频率,从而发出丰富多样的声音。

此外,鹦鹉的舌头和喙、口腔结构协同工作,能细致地调节鸣管所产生的声音,使模仿人类语音时更加清晰和准确。不过,真正的声源仍来自胸腔里的鸣管。


除了生理构造,训练和环境也对鸟类的说话能力有影响,与人类频繁互动、接触丰富声音的鸟类,说话能力往往更强。

审核专家: 李颖超

北京林业大学博物馆科普与社会教育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博士

来源:数字北京科学中心

编辑:凉渐

转载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

不代表中科院物理所立场

如需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