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至20日,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主办的“第一期非遗中医正骨疗法传承培训班”在承德市举办。首届全国名中医、国家级非遗项目“中医正骨疗法”代表性传承人孙树椿教授在培训班期间接受专访。
以毕生心血守护中医正骨疗法
1939年出生的孙树椿,在中学校长"永远跟党走"的谆谆教诲中成长,始终铭记着"学雷锋、讲奉献"的精神烙印。中学毕业后,他遵从老校长建议踏上中医之路,却与当时备受冷遇的骨科结下不解之缘。
大学毕业后,孙树椿被分配至当时尚属"冷门"的骨伤科。"说实话,当年针灸科才是热门,我压根没瞧上骨科。"命运的转折始于他遇见中医骨伤大家刘寿山。这位文化程度不高却医术高明的骨伤名家,以口述心授的方式将毕生绝学倾囊相授。"刘老带着我们练功、学习,手把手教正骨手法。"在日复一日的言传身教中,孙树椿逐渐领悟到骨伤手法的精妙:"有时候一伸手,病人的疼痛就缓解了,这种成就感让我彻底爱上了这个学科,就下决心这一辈子为骨科工作。"
“我跟刘老学了十年以后,可以说我把他的手法基本都掌握了。然后我做了十年手术,手术也掌握了,在手术和手法基础上,我就觉得得心应手了。从手法和手术来讲,我认为,手术更简单,手法更难,所以我想祖传手法这么重要,一定要把手法传承下来。”孙树椿教授语重心长的说。
面对王永炎院士"带徒周期"的询问,他给出"六年筑基"的答案。“六年里,真正能够带出一个好学生来不容易。”孙树椿教授选择用一生践行传承使命,即便在86岁高龄,仍坚持每周出诊、带教:"传承手法不是讲讲课就完了,必须手把手教。"
"每传承一个手法,教会一个学生,就是给人民群众多一份医疗保障。"这是孙树椿最朴素的信念。
仁心仁术诠释大医精诚
这位耄耋之年的中医骨伤大家至今仍坚持每周出诊,更是一直保留着普通门诊,为经济困难的患者留一扇门。他坦言:“按我的资历,定价800到1000元完全合理,但想到普通退休职工每月只有3000元左右的养老金,看一次病就要花掉三分之一,我实在不忍心。”
学好中医正骨疗法绝非易事
“要真的学好了很难,是很吃力的”,需以“读经典、做临床、跟名师”为根基,更需“悟”字当头——“要费劲、要努力、要用力”。孙树椿强调,这一领域的发展亟需一批潜心钻研、甘于奉献的传承者,唯有如此,中医骨伤的精髓才能薪火相传。
谈及学科建设,孙树椿回忆起推动中医骨伤教育规范化的历程。上世纪,他担任针灸骨伤学院骨伤系主任期间,深刻意识到行业缺乏统一标准的问题。“过去搞骨伤的人多出自小武术馆、小作坊,诊疗水平参差不齐。”为改变这一现状,他牵头组织全国中医院校骨伤学科专家,历时数年编纂首套中医骨伤系列教材,首次明确了学科定义与知识体系框架。“编教材的初衷就是统一思想,让全国教学和临床都能有章可循。”此后,他又参与第二次教材修订,进一步推动学科规范化发展。
在孙树椿看来,教材的统一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整合,更是中医骨伤从传统经验传承向现代学科体系跨越的关键一步。“只有全国一盘棋,学科发展才能提速。”他坦言,这一过程充满挑战,但唯有建立标准化框架,中医骨伤的临床与科研才能迈向更高水平。如今,随着教材体系的完善,越来越多年轻医师得以系统学习中医骨伤理论,为学科注入新鲜血液。
孙树椿教授在“第一期非遗中医正骨疗法传承培训班”上授课
推动中医骨伤走向世界
“中医骨伤要走向世界,这个目标我从1986年担任骨伤系主任时就提出了。针灸之后,骨伤必须成为中医走向国际的另一张名片。”面对中医骨伤走向世界议题,孙树椿教授的言语中透着坚定。作为中医骨伤领域深耕六十余载的先行者,他以亲身实践为中医骨伤的全球传播写下注脚。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孙树椿教授便率先迈出国际传播的步伐:“我曾先后赴日本、美国工作各一年,在临床中直接展示中医骨伤的疗效。”他回忆道。由其主编的《实用推拿手法彩色图谱》以英、德、法、西班牙四国语言出版,成为海外学者了解中医正骨的重要工具。如今,由他主编的《清宫正骨手法图谱》也即将推出英文版,这套凝聚清宫正骨流派精髓的著作,将以更国际化的表达方式叩响世界医学之门。
在海外示范治疗中,孙树椿曾创造令日本医学界惊叹的案例:“一位因病瘫痪只能坐轮椅的日本知名人士,经三次手法治疗后重新站立行走。”这样的临床实效成为中医骨伤最有力的“代言”。他透露,近年来受国家委派赴多国开展学术交流时,总能感受到海外同行对中医骨伤技术的浓厚兴趣。
谈及中医骨伤走向世界的挑战,孙树椿保持清醒认知:“各国医疗体系和文化背景差异巨大,接受新事物需要时间。当年针灸能被世界认可,是经过数十年持续不断的学术对话与临床验证。”他特别提到,中医骨伤流派众多、技法多样,如何在保持特色的同时建立国际公认的标准体系,仍是亟待突破的课题。
从少年学子到骨伤泰斗,孙树椿用六十年实践诠释了何为"大医精诚"。透过他的双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中医正骨疗伤的功力,更是一个民族对传统医学的执着守护。这双手托起的,是万千患者的健康希望,更是中医药文化代代相传的火种。他是名副其实的中医骨伤传统传承的捍卫者,发展创新的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