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因五一劳动节放假调休,今天(周日)需要上班,#调休#又一次登上了微博热搜第一。
不少iPhone用户因为昨天忘记定闹钟导致上班迟到。据了解,由于iPhone的闹钟无法识别法定节假日,只能在周一到周日7天选择,系统不会自动将调休的周末算成工作日。有网友吐槽称:“都2025年了,iOS闹钟还不能匹配法定节假日运行?这是很难得什么事吗?”
调休之困与长假之变
调休制度始于1999年,借鉴日本黄金周模式,将春节、劳动节、国庆节通过调休拼成7天长假,以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拉动内需。这一政策如同投入湖面的巨石,激起了消费市场的千层浪花——1999年首个国庆黄金周,全国出游人数达2800万人次,旅游收入141亿元。
但硬币总有另一面,这种"集中式狂欢"带来的阵痛,催生了2008年的调休改革:取消"五一"黄金周,新增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假期,形成"2大黄金周+5个小长假"的新格局。
调休机制也常态化,形成现有节假日体系。然而,调休的争议随之而来。为拼凑长假,人们不得不在节前节后连续工作6天甚至更久,网友调侃“放假一时爽,调休火葬场”。
2024年11月,国务院宣布自2025年起法定节假日增加两天,春节、劳动节各增1天,总天数达13天。这是继2008年后时隔17年的重大调整。新方案中,春节放假8天(调休2天),劳动节放假5天(调休1天),其他节日通过调休形成3天短假。
2025年新增假期的意义
从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角度来看,更多的法定假期意味着民众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休闲消费。当人们拥有充足的休息时间时,会更愿意走出家门,参与旅游、餐饮、娱乐等各类消费活动。以旅游行业为例,更长的假期可以让人们选择更远的旅游目的地,停留更长的时间,从而带动当地酒店、餐饮、交通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比如春节假期延长至8天,人们有更充裕的时间安排长途旅行或者深度体验家乡周边游,无论是选择去热门旅游城市打卡,还是在乡村民宿享受宁静时光,都将促进旅游消费的增长。
从增进老百姓福祉的层面而言,增加法定假期能让民众有更多时间陪伴家人、放松身心,提升生活质量。对于职场人士来说,连续工作带来的压力能够得到更有效的缓解,有更多时间进行自我调整和兴趣培养,有助于提升个人的幸福感和工作满意度。对于家庭而言,更多的假期意味着家庭成员之间有更多相聚时光,特别是在传统节日期间,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家庭文化,增进亲情。像清明、端午等传统节日,在假期更充裕的情况下,人们可以更从容地参与祭祀、包粽子等传统活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调休制度从建立之初的拉动内需,到发展过程中面临种种争议,再到如今通过增加法定假期来适应新的需求,其背后反映的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民众需求的不断变化。2025年新增2天节日假期,无疑是朝着更合理的假期安排迈出的积极一步,在扩大内需、刺激消费以及增进老百姓福祉方面都将发挥重要作用,未来,我们也期待假期制度能够持续优化,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文源自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