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文/张赫 侯佳欣 视频/赵苑旨)“呜呜!”伴随汽笛长鸣,中国海军郑和舰缓缓驶入太仓港,舰员们身着白色的海军服,列队于甲板之上。各色旗帜在风中作响,与湛蓝海天辉映。
人民海军成立76周年之际,这艘被誉为中国“军校第一舰”、以航海家郑和名字命名的远洋训练舰,再一次回到了太仓。620年前,这里也曾是郑和七下西洋的起锚之地。
4月23日,记者跟随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的军医们一同登舰,与郑和舰官兵一起度过海军节。
4月23日,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军医团队登舰,为舰队官兵进行义诊。侯佳欣摄
“我是一名医生,更是光荣的中国海军”
逼仄的房间不足四五平,面前巴掌的大风扇一刻不停歇,但还是没法儿阻挡舱内的闷热。
对此,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超声诊疗科主任蒋栋早已习以为常,他盯着超声仪器,耐心地给躺在床上的官兵讲解。
“等下次下舰,可以去做一个穿刺,如果需要进一步治疗,我们再看是通过手术切除还是消融的办法,解决甲状腺的问题。”蒋栋告诉记者,远航的艰辛,是陆地上的人平日感受不到的,每次有机会登舰提供医疗服务,他都希望能看得多一点、再多一点。
4月23日,郑和舰上,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超声诊疗科主任蒋栋为官兵检查。侯佳欣摄
不远处的另一间船舱内,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朱超的桌前,也已聚集了不少官兵。海上潮湿,工作中又经常受到海水侵蚀,不少人都会面临关节、肌肉、韧带等组织肿胀、疼痛的问题。朱超结合实际情况,为士兵们提供了用药建议和养护贴士。
4月23日,郑和舰上,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朱超为官兵检查。侯佳欣摄
对于舰艇上的生活,朱超并不陌生。2009年从海军军医大学毕业后,他被分到海军东海舰队,并成为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首批船员。
“我从小就想当医生,到部队去从军,是我的梦想,考上军医大学后,我梦寐以求的一切都成了真。”回忆起求学时代,年近四旬的朱超依然澎湃。
朱超说,“在这样一个特别的日子,我们来到郑和舰上,用我们所长为工作在战舰一线的官兵进行医疗服务,这也是我们军医献给人民海军成立76周年最好的礼物。”
一张珍藏七年的检查单,“我相信中国医生”
155天风雨兼程,总航程2.87余万多海里。
“和谐使命-2017”,这是蒋栋记忆中参与时间最长的一次医疗服务任务。那是“和平方舟”号医院船第六次出征远航,目的地则是非洲。
吉布提、塞拉利昂、加蓬、刚果(布)、安哥拉、莫桑比克、坦桑尼亚……这艘海上的生命之舟,所到之处几乎都会排起长队,等待中国医生的救治。
“2017年10月,我们停靠在刚果(布),当时有一个当地女孩找到我们,说她非常痛苦,但当地一直找不到病因。我给她进行了超声检查,最终在她的子宫内发现了一个4-5公分的子宫肌瘤,她的坠胀不适、月经周期过长终于找到了原因。”蒋栋回忆。
有了明确诊断,她终于可以对症治疗,不必再苦苦求医。谁都没有想到,七年之后,这个加蓬姑娘又一次登上了“大白船”。
4月23日,郑和舰相关负责人讲述这艘“功勋战船”的故事。侯佳欣摄
“正是因为当时的准确诊断,她才得以及时手术,如今很是健康。”蒋栋说,2024年,“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再次停靠在刚果(布)港口,这个姑娘来做复查,也想看看是否还能见到救了她命的医生。
当她掏出珍藏了七年的那张检查单时,现场的医生都很惊讶,那是一张被保存得很好的检查单,尽管纸张很薄且已经泛黄,但仍能看得出主人的珍视。
这个加蓬姑娘说:“我想要记住他们,是他们救了我的命。我相信和平方舟,我相信中国医生。”
“和平方舟”号医院船,虽然属于中国海军,但是没有大炮,没有导弹,没有鱼雷……它满载着中国军队和人民对和平的渴望和对生命的尊重,是和平发展的“中国名片”。
而这背后不断擦亮这张名片的,正是千千万万和蒋栋、朱超一样的普通军医,是他们精湛的医术、耐心的治疗,让这艘“大白船”的故事流传到世界的更多角落。
“传递健康,也传递和平!”带着梦想挺进深蓝
海军节当天,在郑和舰舰头,一面“八一”旗帜迎风飘扬,后面则是各国旗帜,这是罕见的“满旗”。
4月23日,海军节当天,郑和舰上出现了罕见的“满旗”。侯佳欣摄
作为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艘远洋航海训练舰,郑和舰于1987年4月27日服役,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诞生日“八一”为舷号,以中国伟大的航海先驱“郑和”命名,主要承担海军院校学员海上实习训练任务。
自下水服役以来,郑和舰已安全航行57万余海里,创造了单舰航程最远、到访国家港口最多等多项纪录,航迹遍布世界三大洋六大洲。近4万名海军院校学员在郑和舰上实习训练后奔赴人民海军的各个岗位,这艘战舰也被誉为“海上流动大学”。
尽管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的军医们已经登上过很多舰艇,但郑和舰却是第一次。当天,郑和舰相关负责人还带领专家们参观了这艘“功勋战船”。
走进郑和舰内部的教学室,航海罗盘、计程仪、测深仪、长橹等古代航海仪器模型让人眼前一亮。“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实物告诉学员们,600多年前郑和船队就是靠着这些简单的设备完成了七下西洋的壮举,我们要继承、发扬好这种开拓奋进的精神。”
“我曾踏上和平方舟的甲板,也曾在各类登陆舰与补给舰上执行任务,从近海保障到远洋卫勤,这些非凡经历淬炼着我从一名普通军医成长为合格的海上卫士。传递健康,也传递和平!我们要带着梦想挺进深蓝。”朱超的感慨中透着坚毅。
从小艇到巨舰,从近岸到深蓝,现代化人民海军已经形成,其中始终跃动着一支白衣战士的队伍,他们与战舰同频共振,在浪涛间书写着强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