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志愿填报时,经常会提到“一本”“二本” 的概念,也会有人简单的认为,一本就是好于二本,这种基于招生批次形成的标签化思维,虽在一定程度上为考生和家长提供了简单直观的择校参考,却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以偏概全的误区。
而大连东软信息学院的崛起,正是对这种标签化认知的有力突破:这所曾被习惯性归入 “二本” 层次的民办高校,在最新发布的2025年软科中国民办高校排名全国第10的成绩惊艳亮相,其背后是产教融合办学模式的成功实践,更是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打破固有格局、重塑社会认知的生动缩影。
尽管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是广义上的 “二本”,但该校在专业建设上的表现却远超标签限制 ——7 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覆盖 42% 的本科专业和 70% 的在校生,数量居全国民办高校首位,甚至优于部分公办本科院校。
不仅在专业建设的质量上远远超过“二本”院校的层次,在学科建设方面,该学院也是展现了相当不俗的实力,不仅聚焦“IT+数媒+健康医疗科技”领域,构建了计算机与软件类、智能与电子类等五大专业集群,其15个国家级和省级一流专业覆盖工学、管理学、艺术学、文学四大学科门类。更是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理工领域,其专业实力已与部分“双一流”高校形成竞争态势——在2024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计算机竞赛指数中,该校位列民办高校第一,综合排名进入全国本科院校前6%,与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等名校同处高分段。
师资力量与科研转化能力是该校突破办学层次的另一核心竞争力。学校连续多年蝉联全国“民办及独立学院”教师教学发展指数榜首,这一指标综合考量教师培训、教学竞赛、科研成果转化等要素。在教学成果上,该校两次以第一完成单位身份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成为唯一获此殊荣的民办本科院校。这些硬核成就,显然无法被简单的 “二本” 标签所涵盖。
依托东软集团的产业背景,该校与百度、用友、IBM 等 120 余家企业共建七大现代产业学院,其中六家获批省级产业学院。这些产业学院并非简单的挂牌合作,而是实现了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共同评价培养质量。
以与百度共建的 “人工智能产业学院” 为例,双方联合开发 “深度学习与自然语言处理”“智能驾驶技术” 等前沿课程,共享百度大脑开放平台资源,学生可直接参与百度搜索算法优化、智能客服系统开发等实际项目,优秀学生毕业前即可获得百度 “星选人才” 认证,实现 “学习 - 实训 - 就业” 的无缝衔接。近三年,该校毕业生入职世界 500 强及中国软件百强企业的比例稳定在 30% 以上,IT 类专业毕业生在一线城市就业率达 75%,打破了民办高校 “区域性强、辐射力弱” 的局限。
教育部从未对高校进行 “几本” 的行政划分,这种认知惯性背后,隐藏着公众对民办高校的刻板印象 —— 资源投入有限、教学水平参差、社会认可度偏低,而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则是用实力证明:教育的品质,终将超越分类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