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旅开展海上训练。本报特约通讯员 张 毛摄

暮春时节,陆军某旅训练场上战车轰鸣、硝烟弥漫。“‘敌’多股兵力正在集结……”接到无人机分队回传的画面,该旅榴炮分队官兵迅速占领阵位,同步将战场信息传输给主攻分队。

收到信息后,主攻分队精准把握时机,向“敌”目标发起攻击。随着火炮“怒吼”,“敌”阵地被成功摧毁,一场多兵种协同对抗训练结束。

现场导调员、该旅某营干部刘大川介绍,此次训练,无论是人员、装备,还是用时、规模,均较以往明显缩减,取得的训练效果却好于以往。

说话间,刘大川拿出一份近期组织协同训练的评估报告:红方计划协同5次、火力打击3次、临机侦察2次。报告内容简洁明了,但训练课目丰富、目标指向明确。

“从‘要素齐全’的力量对抗到‘短小精悍’的小型训练,改变的不仅是外在的表现形式,更是深层的思维模式。”谈及这一话题,刘大川讲起此前的一段经历。

去年,刘大川所在营与兄弟单位展开一场实战背景下的合成编组对抗训练。作为红方,该营前期开展了扎实的基础训练和多兵种战术训练,对抗训练中又配属了多支兵种分队,他感到“胜券在握”。

然而,训练开始不久,接连出现的特情给了他当头一棒:侦察分队未同步分传信息,导致侧翼攻击分队陷入包围圈;防化分队处置“毒剂”沾染不及时,造成非战斗减员……

训练结束,刘大川和兄弟单位的指挥员复盘发现,无论是作战计划还是战术布置,红方都没有明显疏漏和错误,但“痛点”格外明显——兵种间的协同效果低于预期。

“旅队注重利用野外驻训、大项任务等时机检验提升合成训练水平,但协同的‘触角’主要集中在营以上战术指挥层面。”刘大川坦言,每次组织合成训练,机关都会制订下发训练方案,基层官兵习惯按照上级指令“一步一动”。时间一长,不少官兵觉得,合成训练是“营以上指挥员的事”。

“被方案‘束缚’只是表面,合成训练的‘形’与合成思维的‘神’发生偏离才是根本原因。”刘大川告诉笔者,合成训练作为一体化联合作战能力生成的重要环节,其训练目的就是打通“联”的关节要害、生成“合”的关键能力。

“要推动合成训练向‘形神兼备’转变,必须打破固有思维,让体系末端的官兵立足战位、同频共振,着力提升联合作战中的‘末端能力’。”该旅领导介绍,他们经过深入调研,决定以班组、分队为训练主体,采取缩减训练规模、增加训练频次等方式,下功夫磨砺基层分队作战能力,让协同思维融入官兵训练日常。

实践中,该旅在班、排、连战术训练中融入合成要素,以“小规模合成”弥补合成训练在基层分队的“差值”;紧贴使命任务设置作战背景,瞄准短板弱项,常态搭建协同战术训练平台;通过兵棋推演、技战术考核、背靠背对抗等方式,不断提升不同兵种间的默契度。

“迅速处理侦察情报信息”“请求无人机分队支援”“向陆航配属力量通报战场态势”……走进该旅训练专修室,一场“破袭战斗”在某连排长刘禹的指挥下火热展开。随着一连串指令下达,各战位官兵闻令而动、密切协同,成功破袭“敌”要害目标。

训练结束,刘禹带领战士们共同复盘,围绕兵力分配、火力运用等情况展开深入研讨,并结合自身体会对分队有效融入体系链路提出意见建议,为下一步改进训练提供参考借鉴。

“战场协同向末端‘下沉’,不仅提高了部队一线自主协同能力,更从思维层面改变了官兵的思想认识,为深化合成训练打造新的增长点。”该旅作训科崔科长说。

“联”至基层,“合”到个人,推动部队战斗力有效提升。不久前,该旅某连利用战术训练时机,联合友邻单位组织一场山地进攻训练,装甲步兵排、支援保障组和火力分队混合编组,打通作战、支援、保障多要素协同链路。

“前方发现‘混合雷场’”“战车‘受损’,急需抢修”……面对接连不断的特情,各分队参训官兵协同配合,妥善处置各类突发情况,圆满完成任务。走下训练场,一名战士感慨地说:“新的训练模式让我们认识到,合成训练是‘每个人的事’。”

该旅领导介绍,下一步,他们将通过科技手段提升练兵质效,不断推动合成训练走深走实。(张子庚 丁 严 本报特约通讯员 张 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