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上方的“关注”按钮,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延安的一间陈旧小屋内,微弱的灯光下,朱德双手紧紧地攥在一起,眼前是来自美国的女作家史沫特莱。


史沫特莱(右)与朱德、毛泽东

当史沫特莱提及伍若兰这个名字时,朱德的眼睛里划过一道难以言喻的痛楚,他嘴角的肌肉抽搐了一下,眉头深锁,显得极为压抑。

“提到伍若兰,您为什么显得如此悲伤呢?”史沫特莱轻轻地询问,她尝试用最轻柔的语气去触碰这个对朱德来说有着不同意义的名字。

朱德用沙哑、充满无尽悲伤的声音低声回答:

“她为了掩护同志们撤退,落入了敌军的魔爪,遭受了无尽的折磨。”

整个屋子沉浸在一个死寂中,只有微弱的灯光在摇晃,朱德的脸上充满了痛苦和遗憾。

良久,朱德才从那段痛苦的回忆中缓缓回神,想起了那段往事……



走上革命道路

1903年,伍若兰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心中满怀期望,从孔子的《咏兰》中汲取灵感,为这位尚在襁褓中的女儿起名伍若兰。

伍若兰的成长过程似乎确实与她的名字相得益彰,她如兰花一样坚韧不拔,每每看到百姓遭受苦难、贫穷和不公,反抗之心便油然而生。

儿时的一个午后,她的奶奶拿出了一块布,想要缠绕在伍若兰的小脚上,伍若兰感到无比困惑,天真地凝视着自己的脚。

然而,当她尝试迈步行走时,一阵剧烈的疼痛瞬间袭来。

“不,奶奶,我不要这个!”

伍若兰眼中闪过一丝倔强,尽管还只是个孩童,她的声音里却透露出一种不屈的坚定。



看到她的反抗,奶奶皱起了眉头,想要再次强迫她裹脚,但年纪尚小的伍若兰却义无反顾地拒绝了。

这件事很快就传遍了整个家族,大人们试图强迫伍若兰屈从,

“这是习俗,不容违抗,你一个小女孩,如果不裹脚, 要受到多少闲话?”

然而,伍若兰并未被这威压的气氛所影响:

“我不愿意裹脚,不管以后遭遇什么,那都是我自己的选择。”

她的坚决和勇敢让长辈们无言以对,最终也只能放弃对她的强迫。

1924年,怀揣着满腔热血的她考进了湖南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



在五卅运动如火如荼地爆发后,在女三师党支部的组织下,伍若兰号召学校同窗们走上街头,她的声音充满了对自由和正义的渴望,她举起拳头,大声呼喊:

“绝不屈服于压迫,我们宁愿死也不做奴隶!”

在众人的注视下,她毫不留情地焚烧起了数量众多的日本商品,她的行为得到了周围市民的热烈响应,人们纷纷鼓掌欢呼,支持她的勇敢抗争。

1926年的秋天,经过学校党组织的慎重考虑,伍若兰正式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一员。

出色的农民组织者

毕业后的伍若兰,回到了耒阳,当地党组织洞察到了她的才华和潜力,决定让她在县女界联合会负责宣传工作,积极投身农民运动。



伍若兰站在乡村的小路上,看着那些被传统束缚的妇女,“我们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我们要打破这些古老的封建枷锁。”

在她的号召下,妇女们剪去了长发,放下了紧束的裹脚布,她还联合农会和工会,领导群众与那些掠夺工农利益的土豪劣绅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有一次,她得知大土豪梁成江勾结官府欺压百姓的消息,她迅速召集了一百多名农会会员,清算梁成江的罪行,这一行动在耒阳掀起了一阵哗然。

伍若兰用平民化的言辞,向贫苦的农民阐述那些关于自由与平等的革命理念。

在狭窄的小巷中,孩童们嘴里哼着那首伍若兰创作《如今世道大不公》的曲调,他们可能还不完全理解歌词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但他们的心灵,却被这直白而又充满力量的旋律所打动。

伍若兰的影响力迅速扩大,她成为了一位在整个省份都备受推崇的共产党员。



“马日事变”之后,伍若兰成为了反动势力追捕的重要目标。

伍若兰的父母心怀忧虑:“兰儿啊,外面太危险了,快逃吧!”

可是伍若兰却微笑着,她平静而坚决地回应:

“为了革命,死亡又算得了什么?就算敌人将我捕获,这又有何可怕的!”

伍若兰的勇敢,正如史沫特莱在书中描述的那般:

“在农民的心中,她是一位众所周知的英雄,是一位视死如归的组织者。”



喜结连理

1928年的2月16日,朱德带领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师攻破了耒阳县城的最后防线,耒阳县的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宣告成立,由伍若兰担任妇女部长。

在这个重生的城市中,伍若兰的身影显得尤为忙碌,她亲自站在讲台上,为那些渴望学习的妇女们传授知识。

伍若兰不知疲倦,日夜穿梭在耒阳的各个角落,推动着妇女们的觉醒,在她的推动下,全县的女子联合会会员在短时间内增长到两万多人。

某一天,伍若兰得知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的战士们行军打仗时因没鞋穿而受苦,她心中一紧,迅速组织起了编草鞋的行动,短时间内,数千双草鞋已经送到了战士们的脚下,赢得了师部首长的赞赏。


图片来源网络

朱德元帅最初对伍若兰的印象,仅仅是一个年轻而又优秀的战友,毕竟,他已经四十岁,而伍若兰只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女子。

朱德没有多想,只是在心底默默地为有这样一位出色的同志而感到欣慰。

在与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的朱德师长接触的日子里,伍若兰的心灵被深深打动,朱德的领导才能如同磁石一般,吸引着她的敬仰;他的军事才华仿佛是一门艺术,让她赞叹不已。

而朱德本人则是一个朴实无华、亲切和蔼的人,他身上散发出一种崇高的品质,让人不由地心生敬意。

朱德也对伍若兰的忠诚和勤奋表示赞赏他欣赏她为革命事业的投入,以及她无私和勇敢的精神,他亲自教导她军事知识和射击技术,让她迅速崭露头角,成为红军中一位出色的女战士和指挥员。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之间逐渐萌生了感情,伍若兰时常会在默默关注的目光中流露出对朱德的特别感情。

她的眼神中有一种深深的敬仰,夹杂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温柔,然而,她从未言表,她认为自己脸上的麻子让她显得不够出众,配不上威风凛凛的朱德元帅。

同样,朱德也在心底对伍若兰有着特别的情愫,但因自觉年事已高,未敢开口。

直到1928年的3月,在同志们的精心安排下,终将这一对有情人撮合到一起,不久后,两人举行了一场简单而温馨的婚礼。

在那个春天的午后,祠堂里弥漫着安静而喜悦的气氛,话语中充满了爱意与幽默,空气仿佛都温暖了起来。



双枪女将

在与朱德结为夫妻后,伍若兰随着大部队上了井冈山,在这里,她继续发光发热,积极组织各种工作,闲暇之余,她便开始钻研枪法。

伍若兰的书法和枪法,两者都能让人叹为观止,她的日常工作需要她四处奔走进行宣传任务,但与一般的女子不同,她的身边总是挂着两把亮闪闪的手枪,因此,她在队伍中有了一个绰号——“双枪女侠”。

一天,伍若兰带领两名年轻的宣传队员正在一堵墙上书写标语,她那坚定的手腕一笔一画,将饱含热血的革命口号写得飘逸而有力。

远处突然传来脚步声,十几名装备齐全的敌军正在山坡上悄悄地接近,看到伍若兰手中的毛笔,误以为她们手无寸铁,于是放肆地围了上来。

伍若兰临危不乱,对身旁的队员低声说道:

“你们找地方躲起来,交给我!”


图片来源网络

伍若兰从背后的墙角迅速地冲到了前方的一个土墙后,瞬间,她从腰间抽出了两把手枪,瞄准了那群敌军。

两声枪响后,前排的两名敌军倒在了地上,还未等其他人回过神来,伍若兰再次扣动了扳机,又有两名敌军被击中。

眼看着几名同伴接连倒下,敌人顿时陷入了恐慌,其中一人颤抖着大喊:“红军来了!”

其他敌军仿佛被惊吓得魂飞魄散,掉头四散而逃。

伍若兰站起身来,看着那些逃窜的敌军,她与宣传队员整理好物资,带上了那些被丢弃的武器,稳稳当当地回到了部队驻地。

很快,此事便在红军队伍中传开,伍若兰百发百中的枪法以及坚韧不拔的精神,受到了大家的称赞。

1928年的6月爆发的七溪岭战役中,伍若兰同主力部队占据了制高点笠月亭,敌人如同被激怒的疯狗,纷纷向山上扑来。



朱德毫不犹豫,身先士卒,端起手中的机关枪,勇往直前,向敌人发起猛烈地扫射,伍若兰她紧握双枪,带领宣传队员一跃而出,毫无畏惧地冲向敌人。

这出其不意地勇猛冲击,让敌人惊呆了,拼命溃退。

在这场七溪岭的战斗中,“双枪女将”伍若兰的英勇表现,迅速传遍了整个井冈山,成为了一段传奇。

壮烈牺牲

1929年,敌军和当地靖卫团如狼似虎地偷袭了红四军,朱德迅速组织起红军,与这批突如其来的敌人展开了惨烈的搏杀。

他带领部队力图突围,但面对敌众我寡的形势,敌军的包围圈逐渐收紧。



伍若兰带领自己的部队勇敢地抵挡着敌人的进攻,奋不顾身地集中火力猛烈开火。

为了掩护朱德和毛泽东等领导同志撤退,伍若兰急中生智,将敌人的炮火全部引向自己,一次次打退敌军,为军部提供了宝贵的突围时间。

然而,当部队退到一片金黄的油菜地时,一颗子弹击中了伍若兰的腿部,她当场倒地,但心中却没有丝毫的恐惧,因为她知道,同志们此刻已经脱离了危险。

当伍若兰落入敌手时,那些反动势力欢欣鼓舞,如同得到了至宝,敌军首领高兴得忘乎所以,迫不及待地对伍若兰进行了审讯。

被捕三天后,伍若兰被拖入了赣州城的牢房,那里阴冷、潮湿,空气中弥漫着霉味和其他犯人的惊恐气息,敌人急切地想从她嘴里得到红军的机密,殊不知,此时的伍若兰已经身怀有孕。

夜深人静,黑暗中,她被连夜审讯,身上被绳索紧绑,鞭子和棍杖对她展开无情的鞭挞。



敌人对她使用了灌辣椒水、坐老虎凳等各种令人发指的酷刑,她的身体疼痛得几乎快要分裂,但她的眼神里没有一丝的惧意,只有坚韧和不屈,她嘴角的血迹和泪水交织,却毫无退缩。

她的身体被折磨得千疮百孔,但她的心灵却坚如磐石,一次次的酷刑并没有让她屈服,她嘴角带着一抹不屈的微笑,向那些敌人宣告:“革命是注定要成功的!”

她毫不畏惧地挑战道:

“想要从我这里得到信息?除非太阳能从西边升起,赣江的水能倒着流!”

见伍若兰不肯屈服,敌军便想方设法诱导其与朱德脱离关系,企图动摇我军将士们的信心,但伍若兰只是瞪大了眼睛,大声地怒吼道:“要我同朱德脱离关系,绝无可能!”


图片来源网络

1929年2月12日,在经过了敌军残忍的折磨后,年仅26岁的伍若兰被残忍杀害,她的头颅被骇人地悬挂在长沙的城头,但她的英雄事迹和坚定的信仰,永远刻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与她有着同样遭遇的,还有革命烈士杨开慧,在被敌人逮捕的十几天内,她受尽了非人的折磨,最终倒在了血泊之中。

得知此事的朱德痛心疾首,每每看到兰花,便想起了这段不忍揭开的回忆。

1962年的3月4日,春风微拂,朱德委员长再次站在了这片他曾经熟悉的土地上——井冈山。

临别时,他并未带走贵重之物,而是小心翼翼地挑选了几株娇嫩的井冈兰,他想将这些兰花带回北京,种在自己的庭院里,让它们成为一种永恒的纪念。



他轻轻抚摸着兰花的叶尖,心头涌起的情感化作墨水,流淌在纸上,化作了一首诗:

“井冈山上产幽兰,乔木林中共草蟠。漫道林深知遇少,寻芳万里几回看。”

这不仅仅是对井冈山的怀念,更是对那个曾为保护他而被捕牺牲的妻子的缅怀,那个为革命事业倾注一生,用生命铸就了对理想的忠诚的女性——伍若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