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5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空军一号”专机上再次对华放话:“除非中国做出实质性让步,否则不会取消对华加征的关税。”这已是近一周内美方第三次在关税问题上变脸——4月22日特朗普刚承认“关税过高”并暗示可能大幅下调,如今却又摆出强硬姿态。这种反复无常的操作,连美国媒体都直呼“混乱”。
面对美方极限施压,中国驻美国使馆当晚明确回应:“如果真的想通过对话谈判解决问题,就应该纠正错误,停止威胁讹诈,彻底取消所有对华单边关税措施。”
特朗普的“变脸”并非心血来潮。一周前,美媒刚爆出“白宫考虑将对华关税从145%降至50%-65%”,财长贝森特也承认“关税战难以为继”。然而短短三天后,特朗普又抛出“让步前提论”。这种自相矛盾,实则暴露了美国内部两大困境:一是经济压力迫在眉睫,二是政治博弈不敢示弱。
从经济层面看,美国企业早已苦不堪言。中国反制关税让波音飞机订单转向国产C919,大豆市场份额从54%暴跌至3%,连特斯拉也因上海工厂出口受阻而市值缩水。更棘手的是,美国通胀率因供应链断裂再度攀升,12个州政府已起诉联邦政府“滥征关税”。但另一方面,特朗普需要维持“对华强硬”人设以巩固“红脖子”基本盘——毕竟,2026年中期选举在即,农场主和制造业工人是他不能失去的票仓。
面对美方施压,中方为何能强势回应?答案藏在三个关键词里:全产业链、内需市场、人民币国际化。
首先,中国早已不是2018年贸易战初期的“被动接招者”。通过“一带一路”和东盟自贸区3.0版,中国将轻工业出口重心转向东南亚、中东和拉美。以玩具为例,2025年一季度对美出口下降37%,但对巴西、沙特增幅达52%。同时,半导体、光刻机等“卡脖子”领域加速国产替代,华为海思的5纳米芯片已实现量产,倒逼美国放宽部分民用芯片出口限制。
其次,14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成为“缓冲垫”。广交会上,采购商数量创历史新高,内需消费撑起GDP增长的60%。就连美国《纽约时报》也承认,中国工厂的自动化机器人正成为“贸易战秘密武器”。
更重要的是,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占比突破4%,金砖国家联盟和“全球南方”贸易伙伴的壮大,让中国逐渐摆脱对美元的依赖。当特朗普威胁“踢中概股出局”时,港股和A股早已准备好承接回流资金。
美国的“关税大棒”这次为何失灵?看看国际社会的反应就知道了。欧盟拒绝配合对华施压,日本公明党党首带着首相亲笔信访华求合作,就连巴西都主动提出“用牛肉换市场”。更讽刺的是,美国试图拉拢越南、印度承接产业链,结果2025年一季度中越贸易额反增28%——越南80%的电子元件仍需从中国进口。
这种孤立背后,是全球对“美国优先”逻辑的清醒认知。正如IMF报告所言:“美国关税政策是2025年全球经济增速下调至2.8%的主因。”当特朗普还在纠结“145%还是50%”时,中国已用C919客机拿下越南航线,用稀土管制掐住军工命脉,用“新质生产力”重塑贸易规则。
眼下,中美博弈已进入“战略耐力赛”。中方态度很明确:“要谈,先取消所有单边关税。”而特朗普的“边打边谈”策略,本质是想用舆论施压换取中方妥协。但这种套路早被识破——2023年美方曾撕毁关税停战协议,如今中方岂会再入圈套?
从趋势看,美国或许比中国更“耗不起”。农场主因大豆滞销酝酿抗议,苹果、通用等巨头股价因中国市场萎缩暴跌,而中国5.4%的GDP增速和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足以支撑长期对抗。正如学者所言:“贸易战没有赢家,但谁先眨眼,谁就输了底气。”
中国驻美使馆
这场关税博弈,表面是数字(145% vs 125%)之争,实则是国运较量。当中方用C919取代波音、用人民币结算石油、用国产芯片打破封锁时,美国“极限施压”的筹码正加速流失。或许正如特朗普某次私下抱怨:“我们试过所有招数,但中国总能找到办法。” 而今日中国的回应,早已写在40年改革开放的底气里:“谈,我们欢迎;打,我们奉陪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