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春日偶成

东风吹绿柳丝斜,燕子衔泥入旧家。

好是檐前双语处,一帘红雨落桃花。

首句 “东风吹绿柳丝斜”:开篇点明时节,“东风” 即春风,春风吹拂,带来了春天的讯息。“吹绿” 生动地描绘出春风的力量,它让柳树的枝条逐渐染上了嫩绿的色彩,展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柳丝斜” 则进一步写出了柳树在春风中轻柔摇曳的姿态,给人以动态的美感,画面感十足。此句通过对春风和柳树的描写,为整首诗奠定了欢快、明朗的基调。

次句 “燕子衔泥入旧家”:这句诗描绘了春天里燕子忙碌的身影。燕子是春天的使者,它们在春天归来,“衔泥” 是燕子筑巢的行为,“入旧家” 表明燕子回到了去年的巢穴,暗示着春天的循环往复,生命的延续。这一画面充满了生活气息,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温馨与祥和。



三句 “好是檐前双语处”:“好是” 表达了诗人对眼前景象的喜爱之情。“檐前双语处” 描绘了两只燕子在屋檐前亲昵地呢喃细语的场景。燕子的 “双语” 仿佛是在相互倾诉,又像是在交流筑巢的心得,给人一种温馨、和谐的感觉。这一句从动态的角度进一步丰富了春天的画面,增添了诗的情趣。

末句 “一帘红雨落桃花”:这是全诗最为精彩的一句,堪称神来之笔。“一帘红雨”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飘落的桃花比作红色的雨帘,形象地描绘出桃花纷纷扬扬飘落的美丽景象。“落桃花” 则点明了桃花飘落的动态,使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和浪漫色彩。“一帘” 一词,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仿佛桃花如帘般垂下,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氛围。此句不仅描绘了春天的美景,还蕴含着时光易逝、美好的事物稍纵即逝的感慨。



七绝.江晚即景

春江欲尽棹歌频,风动蘋花浪有鳞。

好是夕阳偏爱处,数峰青出渡头云。

首句 “春江欲尽棹歌频”:此句点明了时间和地点,“春江欲尽” 表明春天已接近尾声,江水悠悠流淌,仿佛也在诉说着春的即将离去。“棹歌频” 则描绘了江面上船只往来,渔夫们唱着棹歌的情景。棹歌是船夫行船时所唱的歌,“频” 字生动地表现出歌声此起彼伏,为宁静的江面增添了一份生机与活力,同时也暗示了江边生活的闲适与惬意。

次句 “风动蘋花浪有鳞”:微风轻轻吹拂,江面上的蘋花随风摇曳,泛起层层涟漪,如同鱼鳞一般。“风动蘋花” 描绘出一幅细腻的动态画面,蘋花的轻盈与微风的柔和相得益彰,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温柔气息。“浪有鳞” 则进一步将视线延伸至整个江面,生动地写出了江水在微风作用下的波光粼粼,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使读者仿佛能看到阳光洒在江面上闪烁的光芒。



三句 “好是夕阳偏爱处”:诗人在此直接表达了对夕阳景色的喜爱之情。“好是” 二字强调了夕阳的美妙,它似乎特别偏爱这片江景,将温暖而柔和的光芒洒在江面上、岸边的景物上。夕阳的余晖为整个画面染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晕,营造出一种温馨、静谧的氛围,让人心旷神怡。这一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总结了前两句所描绘的江景在夕阳映照下的美好,又引出了末句对远处山峰的描写。

末句 “数峰青出渡头云”:在夕阳的映照下,远处渡口的上空飘着几朵白云,几座青山在白云之间若隐若现,仿佛从云端中脱颖而出。“数峰青” 描绘出山峰的青葱翠绿,与夕阳的金色余晖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使画面更加绚丽多彩。“出渡头云” 则将山峰、渡口和白云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山水画卷,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整首诗通过对春江、棹歌、蘋花、波浪、夕阳、山峰、白云等多种景物的描绘,营造出了一种宁静、优美而又富有生机的江晚意境。诗人对景色的描写细腻入微,动静结合,色彩搭配巧妙,既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妙神奇,又流露出诗人对江晚美景的陶醉与喜爱之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