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环绕的红河畔,一场现代工业与自然地貌的较量火热上演。在施工人员不畏艰险的合力奋战下,红河电厂扩建项目终于在今年3月21日成功并网发电,由南方电网云南红河供电局承建的项目接入配套电网工程亦同步投入使用。
这项被喻为“基建硬骨头”的配套电网工程顺利完工的背后,与红河供电局规划建设管理中心主网第三业主项目部全体工作人员的付出密不可分。这个成立仅一个月的团队,用45天时间攻克了34米深基坑技术难关,通过798通电话编织起物资保供网络,最终完成220天极限施工周期任务……这支兼具战斗力与创新力的团队,以电网建设者的匠心精神,在滇南大地浓墨重彩地刻下了新时代能源基建的奋进坐标,也由此斩获红河供电局电网“三保障三提升”工程劳动竞赛团体一等奖和基建先进集体等荣誉。
地层深处的“技术攻坚战”34米基坑里的昼夜交响
东方泛白,位于个旧市鸡街镇榄盘寨泸江畔的红河电厂扩建项目接入配套电网工程塔基施工现场,冲击钻铿锵有力的声响,刺破了清晨的宁静。
“输电线路经过的部分区段地质情况较差,需要开挖深基坑,其中3座铁塔基础深度超过了30米。”规划建设管理中心主网第三业主项目部经理周庭栋介绍,尤其是BN63号塔,出线位置被村庄包围,唯一的避让通道靠近河流,其塔基坑开挖深度达到34米,相当于12层楼高度,在输电线路工程中非常少见,地下水水位高、涌水量大、粉砂圆砾地质……复杂的地质结构让施工变得困难重重。
“往往开挖六七米,就垮塌一两米。面对困难,只能科学地干!”周庭栋说,越往地下延伸,应力越大,垮塌、变形风险也越大,所以在基坑开挖的同时,要不断注入泥浆进行基坑加固,“耗时45天,63号塔基基础开挖终于完成。”
“有什么问题,业主团队总能在最短时间内解决。”施工项目经理武亚刚感叹:“问题不过夜、责任不推诿、目标不动摇,正是因为大家目标趋同、团结一致,才能在工期紧张、任务繁重的情况下,按时按质按量交付工程。”
分秒必争的“物资突围战”18910片绝缘子的12次护航
2024年8月成立的主网第三业主项目部,首战便面临双重考验——原定12月30日投产的A回线路提前至11月30日,全国性玻璃绝缘子短缺与耐张线夹供应危机接踵而至。
当南京厂家传来缺货消息时,主网第三业主项目部高级技术管理工程师梁倩立即在办公室地板上铺开5套替代方案图纸,用铅笔在玻璃绝缘子、瓷绝缘子与复合绝缘子选项间反复画出折线。
“工程需要18910片绝缘子,首批到货量仅有需求量的20%。”说起当时物资短缺的情形,梁倩记忆犹新,“物资对我们搞基建工程的人来说,是会完全影响到施工进展与质量的关键要素,也是整个工程的基础和支撑。”
“只能一边施工,一边继续协调物资,物资是陆续到货的。”梁倩有些无奈地说。面对工期紧迫的困境,经过多方协调,供应链服务中心经理杨亚磊赶赴南京驻点协调,将18910片绝缘子拆分为12个精准到日的交付批次。
玻璃绝缘子短缺的问题解决了,接踵而至的是固定架空导线、防止导线因张力作用从耐张杆塔上脱落的NY-400/70型耐张线夹供应不足的难题。面对困局,梁倩决定另辟蹊径,与团队夜以继日地从铺满桌面的全国供应商清单中,一家一家地比较,反复讨论研究,寻找最佳替代产品。
798通电话,1018分钟,这是梁倩手机当月的通话时间。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个刚从变电修试所高级继电保护工岗位转为规划建设管理中心高级技术管理工程师的新人,执着地与厂家反复进行技术论证,不断将需求参数拆解重组,最终成功寻找到最佳替代品,破解了NY-400/70型耐张线夹短缺的难题,保证了工程顺利推进。
银线穿云的“民生保卫战”13天与日产200吨的平衡艺术
当施工图纸遇上民生账本,技术参数便有了温度刻度。
“A回1号至10号塔基,B回1号至9号塔基,20多公里的线路,我们原计划需要用20多天。”周庭栋说,因同一时间内线路交叉跨越多,会涉及需要中断用户供电来配合施工的问题,“当时同处这条线路上的开远市绿色纺织科技产业园的16条生产线正开足马力赶制外贸订单,满负荷日产量达200吨,一旦长时间停电,对园区企业影响极大。”
面对园区缩短中断供电时间的申请,周庭栋带着测量仪器走遍29基铁塔,将7个施工点位的工序重组为并联作业,以此将影响降到最低。
“我们选择多区段协同作战、机械化施工方式,多加设备、多加人,给每个区段配备独立的施工资源,就像给手术室增加主刀团队。”周庭栋说。通过反复试验,最终成功将纺织厂停电周期压缩至13天,在保证项目工期的同时也确保了企业外贸订单的生产交付。
作为云南省“十四五”新增480万千瓦煤电和“重中之重”项目,红河电厂扩建工程采用全球首家核准、首家开工、首家并网发电的700兆瓦超超临界CFB(循环流化床)机组,入选国家第四批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清单。
如今,红河电厂扩建工程项目已顺利完成168小时满负荷运行,正式由工程建设阶段转入商业运营阶段,可实现年发电量80亿千瓦时以上,每年可节约标煤约17.5万吨,减少碳排放约50万吨,为云南提供更加稳定可靠的电力保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云报全媒体记者饶勇通讯员杨亚娴
来源:云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