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一早,无锡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几辆特殊的小巴行驶在道路上。
这是全无人设计的车辆:车内无方向盘、无油门、无刹车踏板,每辆车配备的一名安全员,随时将手放置在紧急制动按钮上。这些具备了L4级别驾驶能力的无人小巴,在无锡已安全运行500万公里,接驳17.7万余人次。
位于无锡经开区的无人小巴。 张凌云摄
这些长5.5米,可载10人的无人小巴车身上,印着“车城智联”“文远知行”的字样——车城智联,也就是无锡市车城智联科技有限公司(简称车城智联),是全国首家城市级车联网建设运营平台公司。车辆技术的提供方,文远知行,2017年成立于广州,2022年9月,在无锡经开区落地华东总部。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每天行驶在无锡道路上的无人小巴,正是长三角与粤港澳大湾区联动的一个缩影。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升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
4月21-25日,由江苏省委网信办指导、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中心组织发起的“长三角遇上大湾区”融媒新闻行动,探访江苏三地,探索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两个区域,如何发挥各自优势,协同发展,实现“1+1>2”?
优势互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
4月24日,在南京江北新区,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有限公司里,来自香港、澳门等地的生物样本正在进行检测。
前不久,香港大学医学院宣布,他们成功完成了香港地区首例CAR-T细胞治疗末期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此患者接受的伊基奥仑赛注射液治疗,就来自南京江北新区医药谷的驯鹿生物。几天后,伊基奥仑赛注射液又在澳门获批上市,获得该产品的首个境外上市许可。
创新药物“南京生产、供应境外”走出的创新模式,离不开便捷通关的助力。目前,在江北新区,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基因测序、质谱检测、临床前药物研发等六大技术中心,并联合南京海关建立特殊物品快速进出口通道,为生物医药企业提供“研发—检测—转化—出海”的全周期服务。
无独有偶,在无锡,去年7月,由深圳市大数据研究院创新中心与江南大学附属医院联合研发的江苏省内首个采用华佗GPT技术的线上系统,“AI智能导诊”系统已经启用,这个面向智慧医疗、工业互联网等多领域的关键技术赋能平台,已经服务了1.3万名患者。
这项科技成果跨域转化的背后,是“以深圳市大数据研究院为基础,承接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和长三角区域市场研发需求。”在长三角—粤港澳(无锡)科创产业融合发展区的展厅,深圳市大数据研究院无锡创新中心算法总监周文章告诉记者。
2021年,长三角—粤港澳(无锡)科创产业融合发展区启动建设。 张凌云摄
2021年10月,长三角—粤港澳(无锡)科创产业融合发展区启动建设。在两个国家战略的叠加下,无锡这座长三角几何中心城市近几年,围绕着产业链创新链建设,在科创、产业、金融等方面与大湾区合作持续深化。优必选、文远知行等大湾区企业,近年来布局无锡,将无锡的制造优势和大湾区的算法优势结合,打造从研发到生产的全链条生态。无锡还与大湾区多所高校合作,设立了“科创飞地”,探索出“孵化在大湾区,转化在太湖湾”“研发在大湾区、产业化在太湖湾”的发展模式。
“江苏和长三角区域有坚实的制造业基础,大湾区有很好的电子信息以及互联网产业基础,”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郜军提到了两地的各自优势,“双方之间其实可以按照市场的逻辑,遵循产业发展的规律进行很好的协作,能够促成这些创新要素、创新项目、创新团队更高效率落地,更快地成长。”
郜军介绍,未来江苏省也会着力推动长三角区域和大湾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着力推进跨区域、跨领域的协同攻关和创新合作。
江苏省科技厅副厅长张桥表示,江苏重点在三个方面加大与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合作:一是深化科技交流,二是强化联合攻关,三是优化平台布局,将更大力度加强科技创新合作与交流,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资源,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持续交流:双湾共振
南京江北新区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副总经理卢清瑶告诉记者,平台已经与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相关企业单位开展技术服务。她提到,平台也与中山大学、澳门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高校建立了产学研沟通渠道,进行项目上的联动,“有很多高校的老师有非常好的科技成果,他就可以跟我们进行联络,我们这边有非常好的配套,包括资金和我们技术经理人的团队,能够帮助老师进行高效的项目转化。”
在南京江北新区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来自全国各地的生物样本正在进行检测。 张凌云 摄
在人才培养方面,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近些年和华南理工大学、深圳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等大湾区高校,以产业的真课题、真需求作为研究生的培养课题,实行双导师制度,已经按照项目制联合培养了近百名的研究生。
在此过程中,江苏省也深化和大湾区高校的产学研用方面的深度合作,包括支持高校的成果转化和支持教授团队解决产业技术难题和需求。江苏省同包括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在内的香港几所高校,联合实施了一批联合研发的创新项目:到目前为止,已经围绕人工智能、合成生物学、量子科技、智能装备制造等领域的16个研发创新项目进行合作。
当然,也不仅仅是人才交流,在文旅融合上,江苏省也在持续走出去,请进来。在扬州,冶春餐饮股份有限公司总厨师长赵均告诉记者,他们将把经营版图拓展至大湾区,“我们去年3月份在深圳开了第一家门店,将在今年下半年和明年上半年,计划在澳门、香港准备开设第二家、第三家的门店。”
2024年,扬州旅游消费人次同比提升19.72%,旅游消费金额同比增长10.53%,夜间经济、文化体验类消费占比显著提升。如今已经成为社交媒体“顶流”的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社会服务部负责人刘世发介绍,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跟粤港澳大湾区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仅2024年我们就接待了大湾区到访大概有100多场次,总体接待人数达到数万人,此外我们还跟广东省博物馆、清远市博物馆开展了比较深度的交流合作。”未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也将与大湾区同行加强文创方面的合作,“尤其是借鉴下他们先进的文创设计理念。”
原标题:《行驶在无锡道路上的无人小巴背后,与长三角和大湾区的联动有何关系?》
栏目主编:王潇 文字编辑:王潇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张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