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万燕波
在 2025 上海车展的设计美学展区,星途汽车以一场跨界美学公开课引爆行业思考 —— 当西方豪华品牌还在堆砌镀铬饰条与皮质包裹,星途携天玑概念 SUV 与清华央美共话 “科技新豪华”,用 “未来经典主义” 设计语言宣告:东方美学不再是西方审美的注脚,而是可以引领全球汽车设计的独立体系。
- 天玑出鞘
天玑的惊艳首秀,本质是对 “豪华汽车设计” 的重新定义。其外观摒弃了传统豪华车的 “堆砌美学”,转而以 “中式秩序感” 构建视觉语言:前脸 “玉如意” 镀铬饰条与 “星轨” LED 灯组形成对称布局,取意故宫午门的中正威严;侧面腰线如青铜器云纹般流畅起伏,22 英寸轮毂采用 “榫卯结构” 镂空设计,将机械美学与东方工艺完美融合。最具突破性的是 “开天眼” 可变形灯组 —— 高速行驶时自动降低风阻,驻车时化作迎宾光毯,实现功能与仪式感的统一。
座舱设计更是一场东方意境的现代转译:六座布局以 “天圆地方” 为灵感,中央通道如古琴琴弦般贯通前后,NAPPA 真皮座椅嵌入竹纹碳纤维饰板,香氛系统释放雪松与沉水香气,构建 “可呼吸的移动雅室”。1.2 米无缝联屏采用曲面琉璃玻璃覆盖,界面交互融入书法笔锋动效,连空调出风口都暗藏 “梯田” 造型的渐变光影 —— 这些细节证明,星途正在用 “去符号化” 的东方哲思,替代简单的元素堆砌,让豪华从视觉冲击升维为文化共鸣。
设计总监上官长树的 “全球视野 + 东方基因” 策略功不可没:汇聚法拉利、奔驰等顶级品牌设计师的上海与法兰克福双中心,将意式雕塑感与中式留白美学揉碎重铸,使天玑既有德系精密工艺的骨架,又流淌着东方美学的血液。这种 “新豪华” 不是对西方标准的追随,而是建立在文化自信基础上的设计突围。
二、设计话语权
星途与清华央美合作的美学公开课,堪称中国汽车设计的 “黄埔军校”。在这场持续数月的共创计划中,高校学子以 “未来经典主义” 为命题,交出了令人惊艳的答卷:有学生从汉服立裁中获取灵感,设计出可自适应变形的流体车身;有团队将苏州园林的借景艺术融入座舱布局,打造 “移步换景” 的沉浸式体验。这些作品不仅是创意展示,更是中国年轻设计力量对 “汽车美学本土化” 的深度思考。
清华张磊教授提及的 “大道(参数丨图片)至简” 美学内核,在天玑身上得到完美诠释:取消传统仪表盘,将 AR-HUD 与中控屏无缝衔接,用 “少即是多” 的设计哲学对抗 “屏幕军备赛”;央美王显政教授强调的 “跨学科设计”,则体现在天玑的 “天梯” 可升降踏板 —— 集成压力感应与环境照明,既是功能性部件,也是仪式感符号。这种将东方美学 principles 与现代科技的融合,打破了 “科技必冰冷” 的刻板印象,让豪华真正回归 “以人为本” 的本质。
更具行业意义的是 “星途 Logo 百万共创征集计划” 的启动。当海外品牌还在固守百年徽标的 “贵族血统”,星途选择开放品牌视觉符号的创作权,邀请全球用户与高校学子共同定义未来形象。这种 “去中心化” 的设计策略,不仅是品牌年轻化的尝试,更是对 “中国汽车美学话语权” 的主动争夺 —— 真正的设计自信,始于允许世界看见东方审美的多元可能。
三、 温度坐标
在电动化同质化加剧的当下,星途提出的 “科技新豪华” 理念,本质是对行业内卷的温柔反叛。当新势力沉迷于 “算力竞赛” 与 “硬件预埋”,星途选择回归豪华的本质 —— 不是参数的堆砌,而是感官与情绪的双重满足。天玑的座椅采用 “温感记忆棉”,能根据乘员体温自动调节支撑硬度;香氛系统与空调联动,在雨天自动释放雪松气息缓解焦虑;甚至车窗玻璃都经过特殊镀膜,让自然光以故宫琉璃瓦的漫反射角度进入座舱。这些 “看不见的豪华”,构建起 “科技为情绪服务” 的新范式。
这种理念的落地,得益于星途对 “豪华” 的重新解构:传统豪华是 “身份符号”,新豪华是 “自我表达”;传统豪华是 “物质占有”,新豪华是 “情感连接”。天玑的可变形灯组支持用户自定义光效,座舱氛围灯能同步手机相册的旅行照片色调,连车机语音助手都融入苏州评弹的声线调制 —— 这些细节将汽车从 “交通工具” 转化为 “个性延伸”,让豪华体验从 “被看见” 进化为 “被感知”。
结语
星途天玑的登场,标志着中国汽车设计正式迈入 “价值定义期”。它用东方美学的现代转译,证明豪华可以脱离西方叙事而独立存在;用产学共创的开放姿态,构建起汽车设计的 “中国学派”;用 “科技新豪华” 的理念,为电动化时代的汽车工业注入文化温度。当全球汽车设计陷入 “同质化怪圈”,星途的破局之路启示我们:真正的设计革命,始于对自身文化根脉的深度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