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5日 总第852

:段雅蓉 贾丽豪

审核:胡可怡 叶维杰 王泽媛

执行主编陈卓

*阅读今日日报,请关注“南亚问题研究小组”微信公众号


图源:网络

《华盛顿邮报》、半岛电视台4月24、25日报道,印控克区帕哈尔加姆(Pahalgam)恐袭事件爆发后,印方迅速采取一系列对巴制裁措施,两国外交紧张局势持续升级。具体措施一是暂停执行印巴1960年签署的《印度河水条约》,并强调“只有在巴方‘可信且不可撤销地’放弃支持跨境恐怖主义后,才会恢复履行该条约”;二是关闭印巴间的唯一陆上通道——阿塔里(Attari)综合检查站;三是驱逐在印的巴基斯坦公民并禁止巴公民持南盟免签计划(SVES)签证入印;四是驱逐巴驻印高级专员署的全部军事顾问;五是将印驻巴高级专员署的人员规模由55削减至30人。印总理莫迪4月24日表示,“将追捕袭击者至天涯海角”,但并未明确提及巴基斯坦。当日莫迪政府承认,政府疏忽导致了帕哈尔加姆袭击事件。据悉,印控克区当地旅行社在未通知政府的情况下向游客开放旅游路线,而该地区没有部署安全人员。分析指出,国际舆论普遍将印方的反制举措解读为“将恐袭责任归咎于巴基斯坦”,同时印国内的舆论推动印对巴采取报复行动。然而,不同于2019年普尔瓦马袭击后印对巴实施报复性打击,印当前还面临更严峻的“中国挑战”,因此需谨慎评估局势避免风险升级。另据最新消息,印巴双方4月25日在实控线地区发生交火,但尚不清楚哪方率先开火,人员伤亡情况同样未知。

NEWS


印巴紧张局势升级,巴政治活动人士焚烧印度国旗。图源:网络

《金融时报》、巴《黎明报》4月24日报道,巴基斯坦4月24日举行国家安全委员会(NSC)会议,宣布对印采取一系列反制措施,以回应印方“不负责行为”。相关举措一是强烈拒绝印方宣布暂停《印度河水条约》的决定,称协议是具有约束力的国际协议,未包含任何单方面暂停条款。NSC强调,任何干扰水资源供应的行为都将被视为“战争行为”,巴将全力应对。二是保留中止《西姆拉协定》等所有双边协议的权利,直至印方停止支持恐怖主义以及违反国际法行为。三是立即关闭印巴陆上通道,全面停止跨境交通。四是取消印公民的南盟免签待遇(锡克教徒除外),并要求印公民在48小时内离境。五是驱逐印驻巴国防、海军、空军顾问,缩减印驻巴高级专员署的规模至30人。六是对印航司关闭领空。七是全面中止双边及跨境贸易。NSC还表示,印方此举旨在利用帕哈尔加姆袭击案满足其政治议程,此种策略只会加剧地区紧张局势,阻碍地区和平与稳定。值得注意的是,巴国防部长阿西夫将巴卷入恐怖主义归咎于数十年来与西方的军事联盟,并表示巴为美及其盟友“做脏活”而承受了严重后果。阿西夫敦促国际大国,尤其是美国,介入并阻止事态进一步升级。分析指出,印巴互相采取强硬反制措施,或导致两国关系进入全新低谷期。值得注意的是,政府4月24发布航行警告,宣布将在卡拉奇专属经济区内试射地对地导弹。此次试射窗口期为4月24-25日,恰逢印内阁安全委员会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对巴反制措施。

NEWS


美财长贝森特。图源:《商业标准报》

《印度快报》《日经新闻》4月24日报道,美财政部长贝森特Scott Bessent)表示,印很可能成为特朗普政府“互惠关税”政策下首个与美达成双边贸易协定(BTA)的国家,美印谈判“几近取得突破进展”。截至2025年2月,印商品占美进口商品的近3%,2024年美对印贸易逆差达457亿美元。当前,特朗普政府声称向印产品加征26%的关税,并计划在7月8日生效。贝森特称,在确定双边贸易协定的职权范围后,印美首席谈判代表4月23日已实现首次面对面会议,争取3天内解决问题,目标在7月关税豁免期结束前达成临时协议。他表示,印虽对多种商品征收高关税,但非关税壁垒少,并没有明显的汇率操纵和政府补贴行为,美方更易与之达成协议。协议将分两个阶段推进——先达成原则性共识,再落实到具体细节。

NEWS


尼赫鲁大学。图源:ET Education

《外交学人》4月24日报道,瑞典哥德堡大学V-Dem发布的2025年《全球学术自由指数报告》显示,印学术自由指数从2015年的0.58(前50%)暴跌至2024年的0.22、2025年的降至0.16,位列179个国家中的第156位。印排名低于巴基斯坦、尼泊尔、不丹,被归类为学术自由“严重受限”(E类)国家,是过去十年学术自由恶化最严重的34个国家之一。报告指出,“反多元主义政党”——印人党2014年上台执政并大举推行印度教民族主义政策,是致印学术自由衰退的主因。莫迪政府通过机构控制、资金控制、法律打压等手段系统性削弱学术自由。机构控制方面,印近80%的中央大学(即由印联邦政府直接资助、管理的公立大学)副校长人事任命与印人党及其意识形态母体“国民志愿服务团”(RSS)相关;资金控制方面,印大学赠款委员会(UGC)禁止为克什米尔、种姓、印度教特性等“敏感议题”研究提供博士奖学金,鼓励聚焦“印本土知识系统”;法律压制方面,28名学者面临《非法活动预防法》(UAPA)相关煽动叛乱与恐怖主义指控,曾被誉为“言论自由堡垒”的尼赫鲁大学遭重点打击,一些因煽动叛乱罪而被起诉的著名学生活动家被长期羁押。

NEWS


警察与BNP活动分子在达卡发生冲突。 图源:法新社(AFP)

《印度教徒报》4月24日报道,孟加拉国主要反对党——孟民族主义党(BNP)内部派系为争夺资源权力爆发系统性暴力事件。自2024年8月孟前总理、人民联盟(AL)主席哈西娜(Sheikh Hasina)下台出逃以来,反对党BNP迅速填补权力真空,取得空前政治优势。与此同时,BNP党内派系因抢夺地区控制权、政治报复、敲诈勒索、设施争夺等因素爆发械斗,致至少1697人受伤、31人死亡BNP组织秘书沙玛·奥贝德(Shama Obaid)辩称“大型政党内部竞争实属平常”,将内斗致死案例归咎于“人民联盟成员伪装渗透制造内部混乱”,称代理主席塔里克·拉赫曼(Tariq Rahman)已要求BNP全党“始终与人民站在一起”,并多次发布警告呼吁停止内斗、维护团结,暂停8位涉事党领导干部的职务。分析人士指出,BNP在野近二十年间从未出现如此规模内斗。当前有利政治环境正诱发BNP内部成员出于经济动机开展派系厮杀。BNP高层的应对措施收效甚微,加之孟警方因顾虑自身安全消极干预、部门协调缺失,致悲剧不断重演。专家认为,BNP亟需采取党纪、法律双重手段严惩犯罪者,避免内斗摧毁本党政治前途。

NEWS


2025年4月24日,巴基斯坦人民党代表团在伊斯兰堡与总理夏巴兹·谢里夫讨论备受争议的运河项目。图源:PID

巴基斯坦《黎明报》4月24日报道,内政因旁遮普省运河项目、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简称“开普省”)矿产法案而越来越动荡2024年2月巴全国大选结束后,巴各方势力无一方能主导全局——夏巴兹·谢里夫(Shahbaz Sharif)任联邦总理,巴人民党(PPP)掌控信德省、谢里夫家族控制旁遮普省、巴正义运动党(PTI)掌握开普省,俾路支省则被政治边缘化。各政党追求地方利益,联邦政府寻求平衡各方以维持任期。在此背景下,旁遮普省运河项目、开普省矿产法案恐成打破平衡的导火索。旁遮普运河项目旨在从印度河调水灌溉乔利斯坦沙漠,下游信德省反对联邦政府侵犯省级资源主权,爆发大规模民众抗议,已导致信德省供应链瘫痪、高速公路三处封锁、800辆油罐车滞留,恐升级为全省总罢工。开普省矿产法案由巴中央政府通过“特别投资促进委员会(SIFC)”推动,该机制设置允许中央政府直接介入省级矿产资源的勘探、开采、收益分配,被视为直接挑战地方自治权的“联邦越权”行为。尽管开普省内阁与PTI领导层初步同意该法案,但省议会审议时各党派却联合抵制法案,PTI领导层无法说服巴人民民族党(ANP)、巴伊斯兰神学者协会(JUI-F)等省内反对党及PTI党内异见者,致法案表决搁置。分析称,这两大争议事件核心在于联邦-省级权力博弈及各政党私利至上的短视,暴露出2024年巴选举后权力配置的脆弱性。

NEWS


帕哈尔加姆袭击事件发生后的第二天早上,一架军用直升机在克什米尔山谷上空巡逻。图源:Dar Yasin/AP Photo

印《大篷车》杂志4月23日发表题为《帕哈尔加姆袭击事件:需要的是冷静问责,而非血腥复仇》的评论文章认为,帕哈尔加姆袭击不应成为“复仇测试”,而应是印自我纠错的契机。唯有通过冷静的制度问责、优化基层治理、脱离极端民族主义叙事,才能打破暴力循环,实现真正安全。文章作者苏尚特·辛格 (Sushant Singh)系耶鲁大学讲师、“大篷车”网站顾问编辑。

2025年4月24日,印控克什米尔帕哈尔加姆地区发生恐怖袭击,造成至少28人死亡、数十人重伤,受害者均为在旅游区野餐的平民,事发地被印政府宣传为“和平地区”且靠近安保严密的朝圣路线,但极端分子仍能凭借地形熟悉、周密计划实施袭击,暴露印安全漏洞。需看到,巴情报机构对激进组织的支持仅仅是导致恐袭发生的原因之一印对巴“条件反射式”甩锅忽视了核心问题——莫迪政府极端民族主义使印安全状况趋于恶化,跨境军事打击难以有效威慑非国家行为体,反而激化地区紧张局势,反而落入激进组织“挑衅-报复”陷阱。

此外,恐袭还暴露莫迪政府安全政策的三大根本缺陷:一是诉诸情绪化复仇言论,用“以血还血”“向巴基斯坦复仇”等煽动性口号转移公众对系统性安全漏洞的关注,掩盖治理失职。此类言论易加剧社会分裂、削弱理性声音,恐被宗教激进组织利用,形成“报复-激化矛盾”的恶性循环。二是忽视长期治理、依赖短期噱头。自2019年取消克区特殊地位后,莫迪政府沉迷于“使命完成”的自我宣传,过度关注跨境军事行动与对巴外交孤立,忽视旅游区监控、社区情报合作等日常安全工作,导致出现基础监控缺失、情报网络薄弱、安保力量“自满懈怠”等漏洞。三是治理军事化与地方情报失效,莫迪政府边缘化克区本土政党,依赖中央指派的官僚统治,人为切断联“邦政府”与克区民众的基层联系。莫迪政府“武力至上”策略削弱了政府在克区已有的人力情报网络,从而导致安全机构没能注意到恐袭风险。

帕哈尔加姆袭击事件绝非简单的安全事故,其背后是莫迪政府长达六年的政治盲目自大、军事化治理模式,以及刻意漠视克区民众诉求。莫迪政府热衷于操弄高调的“国与国”外交作秀,却忽视了脚踏实地开展基层安全工作,恐怖分子正是利用了这一弱点实施袭击。帕哈尔加姆袭击事件不应被视作检验印报复能力的契机,而应成为印度深刻反思、自我纠正的关键转折点。真正能起到威慑作用的并非频繁跨境军事打击,而是根本性制度改革。印需要摒弃“中央集权+口号治国”的陈旧模式,构建透明安全审查机制,恢复地方在治理事务中的参与,重塑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民众所期盼的,是莫迪政府给予切实的“解答、改革举措、责任担当”,而不是印政府与媒体作秀展现的虚假愤怒。

*阅读今日日报,请关注“南亚问题研究小组”微信公众号

本期编辑:郭好嘉

本期审核:范家菀

*前往公众号后台发送“编译”,即可查看往期编译合集

▲政报·102期 | 为保2024大选,印人党打算收割这个群体的选票了.....

▲经报·96期 | 印落后中国16.5年,但正在快速缩小差距!

印国防工业大崛起?美国居然是印军火最大购买国…

更多内容请见↓


评论区留下宝贵的意见或建议,但请务必保持友善和尊重,任何带有攻击性和侮辱性语言的留言(例如“阿三”)都不会被采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