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25 上海车展的新能源浪潮中,上汽大众以一款反套路的全尺寸增程式 SUV 概念车 ID.ERA,完成了对合资品牌新能源转型的重新定义 —— 当新势力沉迷于参数军备竞赛时,这位拥有 40 年合资底蕴的德系豪门,正以全球智慧 + 中国速度的融合哲学,为增程式赛道注入德系精工的硬核基因。
一、设计破局
ID.ERA 的首发亮相,首先打破了外界对德系设计 = 机械直男的刻板印象。其高辨识设计语言将德系包豪斯极简主义与东方美学的留白哲学完美融合:贯穿式星环灯带不再是单纯的科技符号,而是通过 1.8 米超宽光带与车身曲面的黄金比例切割,在夜晚形成流动的视觉符号;力量感十足的轮拱与短前悬设计,既保留了大众品牌标志性的肌肉线条,又通过 0.28Cd 超低风阻系数的空气动力学优化,实现美学与效能的统一。这种不炫技却显高级的设计哲学,恰是对当下新能源市场过度设计乱象的温柔反叛。
更值得关注的是车身结构的功能集成化创新:激光雷达与 A 柱的无缝嵌入、隐藏式充电口与腰线的自然衔接,甚至后排隐私玻璃与车身同色的一体化处理,处处体现着德系工程师对形式追随功能的极致追求。正如发布会现场的设计总监所言:真正的未来感,不是堆砌科技配置,而是让科技自然融入车身血脉。这种将高情感融入工业设计的思考,让 ID.ERA 在概念车的前瞻性与量产车的实用性之间找到了黄金平衡点。
二、技术破壁
在增程式技术被贴上国产专属标签的当下,ID.ERA 的动力系统堪称反认知存在:搭载的 EA211 1.5T EVO II 发动机,以 VTG 可变截面涡轮与深度米勒循环技术,实现全速域高效发电—— 当多数增程式车型依赖高转速补能时,这款节能王发动机能在 1200-3500 转的常用区间保持最佳热效率,配合 35kWh 宁德时代电池组,实现 CLTC 纯电续航 350 公里、综合续航超 1000 公里的双千突破。这种不以牺牲燃油经济性换取动力的技术路径,延续了大众在燃油车领域的效能主义传统,更填补了增程式市场高速能耗偏高的痛点。
底盘调校层面,ID.ERA 展现了德系豪门的深厚功底:双叉臂前悬 + 五连杆后悬的豪华配置,搭配同级别罕见的主动后轮转向技术,让 2.2 米车宽的全尺寸 SUV 实现 11.2 米最小转弯半径,城市穿行灵活度堪比紧凑级车型。对比新势力普遍采用的软脚虾悬挂调校,这种高速稳如磐石、弯道精准如刃的操控质感,正是上汽大众对增程式≠牺牲驾驶乐趣的有力反驳。正如试驾过工程样车的媒体所言:ID.ERA 重新定义了增程式 SUV 的操控上限。
三、智能破界
进入 ID.ERA 的座舱,扑面而来的不是堆砌的屏幕,而是Smart Surface无缝交互的未来感 ——15.6 英寸 2.5K 悬浮中控屏与仪表台、车门饰板形成连续曲面,物理按键被精简至 3 个,却通过压感反馈技术实现盲操精度的保留。更具突破性的是情感计算引擎的应用:通过 8 颗高精度摄像头与毫米波雷达,系统能实时识别驾驶员疲劳程度、乘客肢体语言,甚至根据天气变化自动调节香氛浓度。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智能体验,与新势力为智能而智能的功能堆砌形成鲜明对比。
在智驾系统方面,ID.ERA 选择了无图化全场景覆盖的技术路线,依托 Mobileye EyeQ6 芯片与本土团队开发的融合算法,实现高速领航、城市路口自动通过等功能,且支持动态算力分配—— 拥堵路况下算力聚焦于周边车辆监测,高速场景则优先处理导航规划。这种场景导向的智驾开发逻辑,比单纯追求激光雷达数量更显务实,也更贴合中国复杂路况的实际需求。
结语
从燃油车王者到增程式破局者,ID.ERA 的全球首秀,远不止是一款概念车的发布,而是上汽大众向行业宣告:合资品牌的新能源转型,从来不是技术拿来主义,而是全球标准与本土创新的化学反应。
上汽大众用高智感、高情感、高辨识的三品哲学,构建了增程式 SUV 的全新价值坐标系 —— 这里有德系百年造车底蕴的技术兜底,有中国供应链生态的效率赋能,更有对用户真实需求的深度解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