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打小的名字叫冯晓晖。生日也很好记,10月10日,双十节,是中华民国的国庆日。当然,也可以说是武昌起义纪念日或辛亥革命纪念日。从小,每年过生日,都是在10号这一天,只是有点遗憾,咱们大陆并不放假。
然而,读中学时第一次翻看家里的户口本,却发现上面写着自己的生日是10月14号。我满脸疑惑地去问母亲。
“因为你小时候从东北到南方,派出所的人写错了。”母亲解释道,“把最后那个0多划了一下。”
我仔细端详了半天,确实。手写0如果没收好笔,就可能变成6;笔锋再奔放些,便成了4。毫无疑问,填写户口的那位公安叔叔或者阿姨,是属于奔放派的。
“那为什么不改回来呢?”我难以接受这个事实。
“改起来太麻烦了,就这样也行吧。”母亲无奈地说,“反正生日差几天也没关系。”
于是,我的注册生日就这样变成了10月14日。
18岁那年,高考结束,八月份的一天,终于等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学校是自己第一志愿,挺满意的。可再仔细一看,收件人和通知书上的名字出了问题——三个字里有两个错了,是“小辉”而不是“晓晖”。这简直就是一记闷棍。
查来查去,才发现是中学负责填写高考名单的老师出了错。按理说,应该照名册誊写,结果他也不知怎么的,一时糊涂,或者是因为我在中学时臭名远扬,他不看名册就想当然地直接写下了“冯小辉”。他也许是无心之失,可我拿着这张通知书,又该如何报到呢?
经过咨询,有两个解决办法。一是开证明,到了学校再改回来;二是将错就错,在本地修改档案,按报到证上的名字走。显然,第一种办法要靠自己,一路波折;第二种则由父母在本地处理,相对省事。那个年代,家长是不会陪着孩子远赴他乡上学的,九江到哈尔滨,可不近。
于是,从此之后,“晓晖”成了曾用名,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地从档案中褪去了墨痕。而那个我极不喜欢的“小辉”(尤其是那个“小”字),却在一次次书写中,刻下了深深的痕迹。不知道多少次想改回来,嫌麻烦,也就作罢了。
在大学最后一年,首代身份证开始办理。拍照后等了好久,终于拿到那张塑料壳包着的硬纸片。只瞥了一眼,我就爆了粗口——上面赫然写着:马小辉。
“冯”能去掉两个点变成“马”,看来要不了多久,我就能被自然“变性”了。
还好,在哈工大,被改姓的错误总算没继续延伸下去。当然,我也费了不少劲,开证明、盖章、签字,终于说明了自己不是“马小辉”,也不是“冯晓晖”,而是冯小辉。
生活就是这么荒诞可笑。被一群小官僚们随手一笔搞乱人生,但你还得自己焦头烂额地去补救、解释、证明,仿佛错的是你自己。你永远不能当面质问带来麻烦的人,只能低头认错,配合办手续。
接下来的很多年,我就用着这个让自己别扭、但至少读音还能接受的名字。偶尔在10月14日收到祝福,也算是另一种延续。日子平平稳稳,起码,没有被哪位好心的派出所大哥抓去做变性手术。
进入二十一世纪,又开始改名了,不过这次,是自己主动的。
到现在还特别怀念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Internet刚进入中国的那段时光。我算得上第一代网民。那时候,全国能上网的不过百万人,全是IT工程师、跨国公司白领、大国企的技术骨干。大家聊英文软件,用真名,昵称(Nickname)在那时是很掉价的。
不过慢慢地,也发现不是每个人都用真名。尤其是那些资深网友,会用假名。但取名字有原则:比如原名叫“张三”,改个“张四”或“李三”,多少还能看出原型。没人会取“张开梦想的翅膀”或者“张三丰他爹”这种二货风格。
那时候,网络世界还保有一点克制和体面。
后来在珠三角从事局域网和数据库技术工作,一晃两三年没怎么关注互联网。等到2000年回到九江当老师,重新上网,装了个国产软件,抄袭以色列ICQ起家的OICQ(后改名QQ),猛然发现,世界已经变了。
精英们悄然隐退,年少者涌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如今满屏奇奇怪怪的网名,仿佛水浒传一百单八将再世——玉麒麟、一丈青、豹子头、母夜叉——真名仿佛成了稀有物种。
网络聊天成了蒙面舞会,每个人都戴着面具。或者说,展示梦想、心情、另一面,但唯独不会给你真实。
于是,我也有了很多名字。假面舞会,需要多备几副面具。必要时,还可以拉灯……当年顶着真名聊天的人,如今看来,真是有点傻。
多少年后,不想再碰QQ了。再怎么精致的面具,见了真人,总归得摘下。无论挂上多少魅力十足的Nickname,一只恐龙(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这个梗),终究也成不了女神。
从博客、微博到微信,大家慢慢进入了朋友圈。技术底层没变,本质上还是邮箱,但在人际关系上,却回到了现实社交。奇怪的是,朋友圈里还有那么多人用昵称。明明是家庭聚会,你却戴着假面自称貂蝉,尴尬又徒劳。大家谁不认得你?换个马甲有用吗?
或许,大家早已习惯了不以真面目示人吧。
微信还有个公众号,与朋友圈完全不同。两年前写游记时,开了个号,取了个很没有个性的名字:“九职冯老师”。直白,简单,至少告诉人家:我在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姓冯不姓马,是老师不是校长。
但时间久了,还是觉得不满意。五个字中,前两个和后两个曾经是我的骄傲,如今却不再觉得。
近来常想,为什么不能做回自己?可是看看如今的公众号,有多少用真名的?自媒体时代,表征性名字更有市场。比如取个名字叫“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垃圾分发处副主任冯小辉教授”,是不是更让人肃然起敬?
一个人能做回自己么?只是用平凡无奇的名字,发出真实的声音,在这个喧嚣世界上保留一小块自由的空间?
不知道。但总该试试吧。
我的名字叫冯晓晖,生于10月10日。不再在意身份证、档案上写着什么。只希望,在多年之后的墓碑上,刻的是我真正的名字和生日。
不再起什么网名了。无论是面具还是虚拟身份,其实都是在丧失自我。
我只想做真正的自己,无论在现实,还是在网络。
【后记】
这是启用本公众号后发布的一篇文章,在2016年7月。本次重发,仅对文字和语法做了部分修订,未调整结构,未增删图片。
我决定做回自己的代价,就是名字越用越混乱。每次看着眼前的文件、名签——冯晓晖、冯小辉、冯晓辉轮番上阵(最后一个使用得最多,却是完全错的),我早已麻木了。我终于明白:姓名不过是一张标签,贴在哪里、是什么颜色,其实都没那么重要。
鲁迅曾用过上百个笔名,但他始终做到了真正的自己。我现在能做到吗?我不知道,但我应该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