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姜建强
世界读书日刚过去。
天大的笑话是读书还要设定日子。
设定了读书日,这个读书,就是外在的、假意的,虚情的。
其实,什么都不必说,读书,就是一个国家的隐蔽国力。
国力如何,不看GDP,就看读书。
所以,你去看日本。
全民读书的一个结果,就是国力的强盛。这样的国家,人们愿意住下来。
心的再造,唯有读书
所以,福泽谕吉在《劝学篇》中早就说过:
一个国家拥有文明的外表,并非难事,用钱就可以买到。
但是,一个国家还必须要有一种无形的东西,这就是“文明的精神”。
这种“文明的精神”如何养成?
答案只有一个:读书、读书再读书。然后潜移默化地观念再造。
能这样谢罪,也是读书的一个结果
短视频做得再多、刷得再多,也与国力增强无关。正如有人所说:刷完100条知识类短视频,感觉自己博古通今,但真要讨论时,脑袋里只剩下满满的浆糊,根本无法系
这样看,内容的同质化和信息的碎片化,使得短视频刷得越多,知道的越多,但懂得越少。或者说离文明倒反越远。因为刷了短视频,就会模仿短视频,也学会了整天骂骂咧咧,没有好心情。
这样看,有刷100条短视频的时间,真不如好好地看一本书。
不过,人的读书史,似乎并不漫长。照德国作家施皮南在《书情书》里的说法,第一本书的印刷出版,距今只有500年。在这之前都是难有读书流量的手抄本。
而500年后的今天,人们已不再读书。数字时代的到来,作为文字的外在形式,书籍不再独一无二。人们惊讶这一天来得太快。但人们忘记了还有比这更快的。固定电话被智能手机替代,只用了短短的140年。
然而,问题的复杂性恐怕就在于福柯早就说过,人是18世纪的一个发明。也就是说将人分类,创生出“人种”这个概念的,是在地理知识大为丰富的那个年代。
人种的内核是文明与非文明,文明与非文明的内核是知的表象化的覆盖度。将一口痰径直从车窗口飞出,这是非文明。将一口痰吐在纸中包起来,下车扔进垃圾箱,这是文明。而读书的内在逻辑恰恰与文明搭载。
人的自尊,又使得人本身并不愿意诋毁自己的文明程度。有国王愿意穿着内裤去见他的臣民的吗?应该说没有。所以人们又忌讳直言自己不读书。反之,人们还坚信,即便知识变得唾手可得的今天,要想打破令人不安的老调重弹的叙事构造,还是要靠书写文字的人、做书的人以及读书的人。
糕点能做得这样精美,与什么有关?
确实,没有比读书这个概念更为模糊不清的了,但确实也没有比读书这个自带的意义更令人神往的了。
可不,日本女权主义研究者上野千鹤子说:“读小说就像是一种预习。生活中真的发生什么的时候,大家就会说:‘啊,这不是我之前在书中读到过的吗?’对于新世代的女性来说,读书的意义便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