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安全技术建立行业护城河,以全域AI重构产品价值。

撰文丨小胖

责编丨MANGO

设计丨PinZow

4月23日,吉利在2025上海车展甩出两张王牌:全球首款AI全地形SUV原型车“银河战舰”亮相,电池安全核心专利向全行业免费开放,吉利抛出了一个“技术平权”的命题。这场看似低调的技术展演,其实意味着中国新能源赛道竞争已经有了实质性的变化,头部玩家们已经从参数内卷变成标准博弈。


01

专利开放背后的“阳谋”

车企开放专利并非新鲜事。早在2014年,特斯拉就宣布开源电动车专利,拉开全球电动化序幕;2023年比亚迪开放e平台3.0技术,试图定义混动架构标准。

此次吉利开放的电池底部安全专利,则选择了一个更精妙的切口:针对2026年即将实施的电池新国标中新增的底部碰撞测试,其提供的防撞梁集成设计、负坎冲击测试装置等方案,恰好覆盖23项超国标测试项目。


吉利此次宣布向全行业开放电池底部安全专利,绝非简单的技术共享。三项核心专利(底护板、防撞梁、碰撞测试装置)直击电动车底部碰撞痛点,其测试标准中23项超国标、12项为国标未覆盖领域。

更值得玩味的是,20亿元打造的全球最大安全试验中心同步开放,这简直就是阳谋:友商敢不敢来测试?这意味着吉利正试图将自身的安全验证体系转化为行业基准。

从主导制定国内首个底部防护团体标准,到推动底部碰撞纳入新国标,吉利的安全技术输出已形成“研发-标准-验证”闭环,中国车企试图在核心领域掌握国际话语权。


02

从参数内卷到规则定义

行业数据显示,近三年中国车企安全专利年均增速超40%,但能将专利转化为标准者不足5%。吉利通过主导115项安全标准制定、加入IATF国际组织等动作,正在尝试破解这道难题。

其20亿元打造的全球安全试验中心,或许将成为中国版IIHS(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的雏形——当第三方检测机构尚未形成权威时,车企自建标准体系正在填补空白。

而在车展媒体日当天,吉利银河战舰原型车的亮相,则更加暴露出智能时代车企对造车下半场的认知分化。

与有些车企强调原地掉头、自动泊车等智能场景化功能不同,吉利将赌注押在系统性安全冗余:卫星通信预判塌方风险、AI数字底盘4毫秒级响应、真弹枪击电池验证等组合拳。这种技术路径的选择,折射出智能电动车竞争维度的变化。当多数车企仍在堆砌算力、传感器数量时,头部玩家已经开始争夺对规则定义权


03

吉利全球化的野望

吉利的动作,可视作中国车企参与国际标准竞争的一次不错的尝试。在新能源车陷入配置内卷的当下,吉利选择以“安全”为差异化切口当然是没问题的,不过根据观察,吉利的安全牌还是跟其他车企有所不同。首先,通过专利开放绑定行业标准,将企业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基础设施,其次当续航焦虑逐步缓解,电池安全就成为了新的决策关键点。

银河E5参数图片)横扫全球五星安全评级,神盾电池真弹枪击测试等“暴力验证”,正在建立用户对吉利的安全信任溢价,最后从参与115项安全标准制定到加入IATF国际组织,吉利的安全体系正为其全球化铺路——严苛的Euro NCAP标准,恰是其技术实力的试金石。


从特斯拉开源专利催生造车新势力,到吉利开放安全技术绑定行业标准,历史总是重复相似的剧本:先发者通过技术民主化扩大生态,最终在规则层面收割红利。当中国车企从标准执行者向制定者转型时,或许需要更清醒的认知。



这场发布会没有炫酷的概念车,却处处透露出吉利的务实野心:用安全技术建立行业护城河,以全域AI重构产品价值。当新国标开始采用吉利主导的测试方法,当竞争对手不得不使用其开放专利时,这家车企正在完成从参与者到规则制定者的身份转换。 真正的技术平权,从来不是表面那么简单,而是强者制定的游戏规则。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My车轱辘立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