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日报 彭子佳
据英国天空新闻台4月25日报道,巴基斯坦国防部长阿西夫在接受该媒体节目采访时表示,本次印巴争端可能导致两国爆发“全面战争”,但他同时强调,希望争端能够通过谈判解决。
同时《亚太日报》从巴基斯坦其他官方渠道了解到,巴方认为印巴作为两个拥核国家,不会轻易滑向全面战争,当然冲突如何解决取决于印方的态度。
在此次印巴冲突当中,最令国际社会关注的是“断水危机”。2025 年 4 月 23 日,印度以 “应对跨境恐怖主义” 为由暂停《印度河水条约》(IWT),引发国际社会对南亚水资源安全的强烈担忧。这场始于克什米尔恐怖袭击的外交争端,正演变为对 1960 年被誉为 “跨界水管理典范” 条约的系统性挑战 —— 上游国家印度是否真能切断下游巴基斯坦的 “生命之水”?从水利工程现实到地缘政治博弈,答案充满危险的不确定性。
1960 年签署的《印度河水条约》,将印度河流域的 6 条河流划分为东三河(拉维河、比亚斯河、萨特莱杰河)归印度,西三河(印度河、杰赫勒姆河、杰纳布河)80% 水量归巴基斯坦。这一由世界银行斡旋的协议,曾在 1965 年、1971 年两次印巴战争中维持运转,成为冷战时期少有的功能性跨境合作机制。但 2025 年 4 月的克什米尔袭击事件(25 人死亡)成为导火索,印度政府援引 “国家安全条款” 暂停条约执行,打破了维持数十年的水资源平衡。
巴基斯坦的脆弱性触目惊心:其 83% 的灌溉用水、36% 的水电供应依赖西三河,全国 90% 的小麦产区位于印度河平原。正如拉合尔水资源研究所主任 Shiraz Memon 所言:“切断印度河,相当于掐住巴基斯坦的经济命脉。”
然而印度的断水威胁面临技术瓶颈:印度在西三河的 20% 用水权主要通过径流式水电站实现,如杰赫勒姆河上的尼赫鲁水电站,这类设施仅利用水流动能发电,不具备大规模蓄水能力。南亚水坝网络专家 Himanshu Thakkar 指出:“印度缺乏像巴基斯坦塔尔贝拉大坝(库容 115 亿立方米)那样的巨型蓄水工程,无法在丰水期(6-9 月)拦截年均 580 亿立方米的过境水量。”
同时喜马拉雅山脉的复杂地形导致印度难以快速建设新水坝。计划中的杰纳布河桑噶尔项目因生态抗议停滞 12 年,而巴控克什米尔的地理位置使印度水坝多位于上游高海拔区,强行截流可能首先淹没本国查谟地区的农田。更关键的是,《国际水道非航行利用公约》第 7 条明确禁止 “严重损害下游国家”,印度若大规模断水,可能面临国际法院的强制令。
尽管丰水期断水困难,印度可在旱季(10-5 月)实施精准打击。数据显示,巴基斯坦旱季用水缺口达 120 亿立方米,此时印度若关闭杰赫勒姆河上的拉巴德拦河坝(设计流量 3400 立方米 / 秒),可将下游流量压低至生态临界值以下。塔夫茨大学教授哈桑・F・汗警告:“2022 年旱季,印度曾将萨特莱杰河流量削减 40%,导致巴基斯坦旁遮普省水稻减产 17%。此次条约暂停可能使类似手段合法化。”
更危险的是 “水炸弹” 战术 —— 印度可突然释放水库淤泥,2010 年类似操作曾导致巴基斯坦苏库尔大坝淤塞,造成 30 亿美元农业损失。这种 “生态武器” 虽不直接断水,却能通过破坏水利设施实现间接绞杀。
此次危机暴露南亚水资源的 “上游霸权” 逻辑:巴基斯坦国防部长阿西夫的警告绝非虚言:两国合计拥有约 150 枚核弹头,1999 年卡吉尔冲突中,双方曾在克什米尔控制线附近部署战术核武器。2025 年 4 月 25 日的边境交火(无伤亡),已使局势滑向 “报复——反报复” 循环。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所言:“在两个拥核国家间,水资源争端可能成为点燃火药桶的火星。”
目前印巴双方外交渠道全面冻结:巴基斯坦关闭瓦格赫口岸、驱逐印度武官,而印度拒绝世界银行的调解请求。美国的 “选择性介入” 加剧分裂 —— 特朗普政府既谴责恐怖袭击,又呼吁 “回到谈判桌”,暴露其在南亚盟友间的平衡困境。
此次危机揭示水资源正从 “合作纽带” 沦为 “战略武器”。当印度在克什米尔边境部署 “布拉莫斯” 导弹时,其境内的萨特莱杰河水电站仍在向巴基斯坦输电 —— 这种 “战争与和平的悖论”,凸显水权政治的荒诞现实。
截至发稿,印度河的水流仍在跨境流淌,但条约的精神早已千疮百孔。这场始于恐怖袭击的断水危机,终将成为检验人类能否在资源争夺中坚守理性的试金石。毕竟,当河流停止流动,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独善其身。
注:本文为亚太日报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