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美国对华加征“惩罚性关税”(4月2日)仅仅过去了23天,美国方面最先挺不住了。

特朗普突然表示或将“大幅降低对华关税”,并希望与中国重新坐下来谈判,还成立了一个由副总统万斯领衔的“对华应对小组”。

可以说,特朗普的态度出现了180度大转弯。



但特朗普的态度依旧强硬,开出的条件也完全没有退让的意思。

对此,中国毫不示弱,明确回应:如果没有诚意,就别谈了。

最近一段时间,北京接连迎来4架外国专机,分别由阿塞拜疆总统、日本执政联盟领导人、伊朗外长和瑞士外长搭乘。

这一系列外交互动,无疑向外界传递了一个信息。

中国并未被孤立,反而在全球舞台上活跃且占据主导地位。



在特朗普炒作中美正在谈判之际,一架中国专机抵达华盛顿。

我国财政部长乘包机飞抵美国华盛顿,参加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



对美国而言,加征关税这把双刃剑,挥得多豪气,回弹的威力也就有多强烈。

国内经济各个领域的警钟早已敲响,问题层出不穷,尤其是在农业领域,原本寄予厚望的出口市场因为反制措施而急剧萎缩。

农民的焦虑情绪愈发明显,他们不仅面临着销售困难,还要应对来自各方的压力。

而消费者的信心也在迅速下滑,毕竟关税最终会通过价格上涨传导到普通人的钱包里,打击了他们的购买力。

金融市场更是敏感,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引发市场剧烈波动,投资者的神经绷得紧紧的。

而随着国家债务不断加重,经济前景充满了不确定性,许多人开始对未来感到忧虑。

企业界的感受则是最直接的,可以说,整个产业链都在感受到贸易战带来的冲击。



拿芯片巨头英特尔来说,它的营收大幅下降,股价持续走低,更让人震惊的是,它甚至启动了大规模的裁员计划。

虽然有行业周期和自身经营问题的因素,但不能忽视,贸易战带来的市场波动和政策的不确定性无疑加剧了这一切。

更糟糕的是,这并不是个别现象,许多美国企业都在默默承受着类似的经营压力和裁员危机,产业界的痛苦蔓延开来。



本来,美国政府计划推动制造业回流,可现实却让这条路变得异常崎岖。

首先,技术工人的短缺让产业升级变得困难重重,产业链配套的不完善,使得许多高端产品的良品率和市场竞争力变得堪忧。

想要重新在高端制造领域站稳脚跟,光有决心显然不够,还需要大量时间和资金的投入。

更让市场感到不安的是,美国决策层内部的不和谐。

总统公开质疑联邦储备系统的独立性,甚至威胁要撤换掌门人鲍威尔,这无疑让资本市场的神经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虽然仅仅一天后,白宫方面就赶紧出来“澄清”,表示并没有意图解雇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试图平息市场的恐慌情绪,但这一波操作还是让人心跳加速。

为什么会如此迅速地收回原本强硬的言辞?

显然,白宫的急转弯不仅仅是为了安抚华尔街那么简单。

如果总统与美联储主席公开决裂,那对于经济来说,潜在的破坏力是难以估量的,甚至有可能引发无法预料的系统性风险。

毕竟,美联储掌控着货币政策的命脉,一旦失去独立性,市场将失去信心,经济可能会陷入更深的泥潭。

而更严重的是,假如经济因此崩溃,政治责任该由谁来承担?

对于特朗普来说,经济的表现与他的政治形象息息相关。

毕竟,他的竞选承诺之一就是“让美国再次伟大”,如果在任期内经济大幅下滑,哪怕是因为外部复杂的因素,这也会大大影响他的连任前景,给选民留下深刻的负面印象。

而且,考虑到即将到来的关键选举,特朗普显然意识到,维持与美联储的表面和谐,成为了一项不得不做的政治选择。

即便他最初在公开场合对高关税态度强硬,甚至不惜与其他国家对抗,但如今似乎也开始流露出对这一政策长期可行性的怀疑,承认这种做法或许并非持久之计。

美国单边挥舞关税大棒的做法,已经在国际社会激起了不小的涟漪。

一些传统盟友和伙伴,虽然未必公开表达反对,但背后的疑虑和观望情绪却越来越浓。



毕竟,这种绕开世界贸易组织(WTO)框架,依靠自身实力强行调整全球贸易秩序的行为,实际上是在挑战二战后多边贸易体系的核心原则——如非歧视、透明度和可预见性。

许多国家开始担心,如果今天这把火烧向中国,明天会不会就轮到他们自己?

这种隐隐的担忧并非毫无根据,毕竟,单边主义的火种一旦点燃,可能蔓延得相当迅速,危及到更多国家的利益。



在这场全球贸易博弈中,除了关税之外,中国的反制措施也悄然发力,特别是在一些战略资源领域。

稀土矿产对现代科技产业至关重要,无论是智能手机、电动汽车,还是高端军事装备,都离不开它们。

而稀土作为全球高科技产业的“命脉”,一旦出现供应短缺,影响巨大。



中国通过对稀土出口的管控,不仅能直接影响美国高科技产业的生产链,甚至还能警示其他国家。

有趣的是,即便在这种紧张的贸易氛围下,外国资本流向中国的趋势并没有停滞,反而在某些领域显现出加速的迹象。

从日本到德国,甚至美国本土的企业,依然在中国投资设厂、扩展业务布局。

这种“资本的选择”往往比言辞更具分量,跨国公司纷纷布局中国市场,显然是基于长远战略的考量。



它们可能认为,尽管贸易摩擦暂时加剧,但中国依然是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消费市场和制造基地。

眼下的市场波动,反而让一些企业看到低位布局、抢占市场份额的机会。

在这种情况下,跨国资本的“用脚投票”显然代表了对中国未来发展潜力的“信任票”。



中方也在联合国这样的重要多边场合上发挥着领导作用,发起了一场关于反对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的非正式会议。

这次会议吸引了超过八十个国家的代表参与,可见国际社会对这一议题的关注度有多高。

与其预期的“孤立中国”的局面截然相反,这场会议反而形成了一股反对单边主义的强大力量,展现了全球多个国家的团结与共同立场。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对抗是唯一选项,沟通的渠道似乎并未完全关闭。

例如,中国财政部长依旧按计划前往美国华盛顿,参加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的重要会议。

这本身就保留了双方在多边框架下进行接触的可能性。

一直以来,中方的回应都是十分明确:谈判的大门可以敞开,但前提是平等和相互尊重,必须拿出真正的诚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