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文艺复兴
真正的文艺复兴发生在“他处”?
后浪艺术
宫廷、商业与虔信
……凡·艾克兄弟的自然主义画法,艺术史家通常视其为文艺复兴到来的标志,其实更可看成是中世纪艺术精神的全然绽放。
—约翰·赫伊津哈
《中世纪的衰落》(1919 年)
凡·艾克兄弟留下足迹与盛名……就在一众前人屡败之地……传统的禁锢已经开始松动,世界的无限多样性广受瞩目,僵死的创作思路业已式微。
—马克斯·雅各布·弗里德兰德
《早期尼德兰绘画》(1924 年)
“北方文艺复兴”一说是便利之辞。就其本质而言,这个说法是相对的,暗示了真正意义上的文艺复兴发生于他处,也就是意大利。“北方”指的是阿尔卑斯山以北的欧洲西部地区,大致包含今天的法国、德国、瑞士、比利时和荷兰,直至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沿。
什么是文艺复兴?
赫伊津哈将 1902 年布鲁日艺术展上的作品视作中世纪精神的象征,弗里德兰德却在同一批艺术品中看到了新事物降临。如此迥异的观点,取决于 15 世纪北部欧洲艺术的定性问题。是与意大利艺术发展并驾齐驱,还是截然相反的“北方文艺复兴”? 使用“文艺复兴”一词,到底意味着什么?
在瓦萨里看来,意大利人15世纪重新发现了古典艺术的形式与风格,这是一次复兴(rinascita)—古典风格在近代的重生:人们重新发现了古希腊罗马的文本,从古典时期的历史遗迹中复得了昔日的纪念碑和艺术品。19 世纪的儒勒·米什莱和雅各布·布克哈特等史学家,谈到文艺复兴时均言辞相类,这场运动首起于意大利,然后向外扩散至欧洲其余地区,是一个见证了古典文艺的批判性接受与复兴的时代。
20 世纪的艺术史学家欧文·潘诺夫斯基进一步完善了上述界定,他区分了早期人们回归古风的短暂兴趣期[他称其为“再生”(renascences)]和 15 世纪意大利艺术的古典形式与内容全面融汇期(真正的“文艺复兴”)。
然而瓦萨里之前几十年,确切地说是在 1523 年,德国画家、版画家兼学者阿尔布雷希特·丢勒(1471-1528 年)曾提及所处的“当前复兴”[jtzige widererwaxsung ( present renaissance)]时代,所指正是其同时代艺术家的成就。
难道丢勒与瓦萨里在对“重生”甚或“古风”概念的相似理解纯属巧合? 对古典历史的兴趣,意大利并非一家独大,阿尔卑斯山以北地区也倾向于寻回本地古风,对高卢、巴达维亚和日耳曼尼亚(涵盖现法国、低地国家和德国的诸多古公国)以及罗马的历史引以为荣。
这一时期的国家认同相当模糊,远未及市民认同——对家乡小城或地域的拥护——那样处处得到张扬。比如,埃茨劳布将家乡帝国自由市纽伦堡标于他绘制的欧洲地图的中心位置。文艺复兴虽具国际性和多极性,在各地发展过程中却表现为本地属性的绝对突出。
本书中的术语“文艺复兴”用以描述全欧洲——甚至也可能是全球范围内文化与社会经济变化的一段历史时期。
一直以来,西欧占统治地位的宗教只有天主教,然而到了 1600 年,路德派、英格兰国教、加尔文派及其他教派陆续涌现,形成争鸣之势。新教改革令天主教会出现分裂,信徒们心各有向,对于艺术功用的认识也不尽相同。
“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至的开辟跨大西洋贸易线路,均标志着全球化的肇始。很多图书和版画用文字和图像描绘了欧洲以外颇具“异国情调”的地域、民族和动植物,为足不出户的卧游者打开了通向广袤世界的大门。
经此变化,既有世界的地理轮廓已经无可挽回地改头换面了,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着手购买、品鉴艺术品。
这种对文艺复兴的广义理解大大超出了早期的固有界定,不再一味聚焦于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对特定古典样式重生的眷顾。
毋庸置疑,阿尔卑斯山以北地区也和意大利一样,对诸多的古典形式与风格产生了新的兴趣,特别是 1500 年左右以降。在那之前,曾经出现一股渐强的自然主义风,即利用颜料、石材或金属复制观察者对世界的视觉体验。
意大利文艺复兴期间,自然主义被视为古典艺术模型勃兴的副产品,而在阿尔卑斯山以北地区并不尽然。自然主义与古希腊罗马文化中人文主义的弘扬,催生了法、德、英格兰以及低地国家艺术创作中的新题材、新技法和新样式。不过,正如伊桑·马特·卡瓦勒(Ethan Matt Kavaler)所言,阿尔卑斯山以北的建筑师和雕塑家们通常在作品中保留几何装饰物的哥特外形,显示出进入 16 世纪之后,人们有意抵制古典化或者意大利式的艺术模式。
因此,谈论一种单一的、同质化的文艺复兴风格或样式是不可能的,但 14 世纪晚期到 16 世纪的这段时期,艺术的生产、消费与社会地位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自 14 世纪晚期开始,得益于城市化和资本主义扩张的发展态势,整个欧洲的艺术品市场不断展。随着封建社会关系的崩塌,受过良好教育的城市精英们出于信仰、庆典或娱乐等目的,开始购买和定制艺术品。艺术家群体因之受益,越来越强烈地吁求个人思想与社会地位的提高,诉诸自我意识强烈的推销策略,创意色彩浓厚。
因而,文艺复兴时期并非标榜唯一的艺术风格,而是受制于社会经济与艺术创作上的变化——历史意识愈发增强,人们愈发意识到当下时刻的现代性。
本书涵盖的历史时段止于1563 年最后一次特伦托议事会的召开。在这次峰会上,天主教会颁布了新的艺术律令,作为对新教批评宗教艺术的回应,反宗教改革的步伐正式开启。1566 年圣像破坏的暴乱席卷低地国家,宗教改革家们毁坏自奉为偶像的天主教艺术品,由此直接引爆了八十年战争。
当时法国内部已爆发宗教战争,加上荷兰的起义,欧洲由此开启了一段地缘政治上的剧变期。正是这个时段,阿尔卑斯山以北的艺术家和学者们开始尝试书写和图绘本地艺术史。本书的结语部分探讨了 16 世纪晚期这种历史学的冲动以及“北方文艺复兴”这一概念在当时的兴起。
北方文艺复兴艺术
宫廷、商业与虔信
一部重新定位北方文艺复兴艺术史的力作。
突破传统艺术史叙事,考察14世纪晚期至16世纪北部欧洲艺术的生产机制与历史意义,审视北方文艺复兴艺术的多维面向,解析宫廷、商业与宗教信仰对视觉文化的深层塑造。
[美] 斯蒂芬妮·波拉斯 著
李方木 译
后浪|湖南美术出版社
2025-5
后浪艺术编辑部
豆瓣|纳福艺术研究
小红书|纳福艺术研究所
微博|后浪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