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央视官网的公众号发布了一篇名为《数千部手机被间谍入侵!涉及多国政府工作人员》的文章。



  • 参考信源:央视网微信公众号2025-04-24

此次央视通报某公司手机为间谍提供“后门”一事,明确指向部分外国品牌手机存在系统性安全漏洞,就差直接点名了!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我国又该如何规避风险呢?



心知肚明的外国公司

根据央视新闻转发的原文内容得知,这家为间谍提供手机后门的是一家外国公司,这一事件暴露了全球科技供应链中存在的安全风险,使得国家安全与个人隐私遭遇严峻挑战。



  • 参考信源:央视新闻2025-04-24

其中的关键词则是“智能终端系统的封闭性”,而一说起所谓的封闭系统,我们立马就会联想起某个“以此为卖点”的外国手机品牌。

看完文章之后,不少网友直接表示:“只是双方没有撕破脸罢了,没有指名道姓,但和明说也没有什么区别。”



目前,单单一心发现被非法入侵的手机就有上千部,如果再算上那些自身没有察觉到信息泄露的用户,后果不堪设想。

部分外国品牌手机以封闭系统为卖点,却长期存在未公开的“后门”程序,该行为是赤裸裸的霸凌。



美国情报机构可以通过系统层“零点击”漏洞,在无需用户交互的情况下远程接管设备,从而窃取通话记录、定位信息乃至于机密文件。

除此之外,攻击者还可以通过预装软件、系统更新或硬件后门植入恶意代码,偷偷的将用户聊天记录、联系人等数据回传至第三方服务器。

以上行为大多都是在用户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完成,并且难以用常规安全监测发现,很难想象,在智能化社会普及的当下,国民数据泄露的体量会有多么庞大。



封闭系统造就的技术霸权

有人会说,我只是个小老百姓,又接触不到什么军事大事,那他们即便是24小时监控自己的手机又何妨?

信息泄露无小事,这并非是危言耸听,而官方对此情况也十分重视,普通人作为后知后觉者,是时候多加小心了。

以前大家都被所谓的“智能终端系统的封闭性”吸引,因为那是安全的代名词,殊不知这是人家的陷阱。有案例显示,某国公司故意向该国间谍情报机关提供后门,用于在该公司智能手机上植入间谍软件,且已经发现数千部感染了恶意软件的智能手机。



也就是说,该公司的智能手机出现问题,源头是内部开始的,攻击者与该公司的高层狼狈为奸,将用户蒙在鼓里,然后通过里应外合盗取用户数据,着实让人防不胜防。

除了暗改系统之外,利用手机软件“投毒”窃密也屡见不鲜。此前的曝光的案例显示,某运营商通过在手机中预制“网络诊断软件”,违规收集用户短信、通话记录等敏感信息。

这就不得不让人想起各种五花八门的“手机助手”,表面上他们是帮你清理优化手机的工具,而且基本都是免费的,可就在你以为享受了免费午餐的时候,它们却将其的数据全部窃取,实在是难以防备。



大家平日一定见过许多不知名的APP,他们在你下载之后,能够避过所谓VIP充值,从而观看付费内容。

这些软件一定要小心,因为它们在你下载之后,会强制用户授予其各种权限,否则就不能打开。

那些被授予的权限,成了这些恶意软件肆意入侵手机的通行证,而收集广大用户信息之后的他们,背后可能关联着国外的间谍机构。



针对此类情况,我们刚好能够解答大部分人的疑问,普通人的手机里大多是家长里短,接触不到什么机密文件,所以自认为不存在风险,唯一需要担心的就是账户余额。

但实际上,每个人在长期使用手机之后,都会形成大量的数据,而将这些数据堆叠筛选,便能轻易构建出国外间谍机构想要的内容。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每个人几乎都在使用的导航软件,你平日里去了哪里,路线又是怎样规划的,这些就是有用的数据。

境外的间谍团伙根据你一个人的数据无法勾勒出该地区的路线图,可若是一千一万份数据堆叠之后,是不是就轻而易举了呢?



千万不要小看所谓的数据,自月初特朗普开始把关税战当做武器之后,中美之间的关系就已经走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原本美国就一直想方设法的打压我们,他们利用早年间的技术优势,形成所谓的技术霸权,长期压制着全世界。



众所周知,目前全世界的智能手机中,绝大多数使用的都是安卓系统和IOS系统,而它们都是美国研发并控制的产品。

智能设备领域除了手机系统之外,电脑设备使用的Windows系统,也是美国搞出来的,作为开源者,老美究竟藏了多少后招谁也不清楚。

由此可见,中国的信息安全任重而道远,越是敏感的时候,我们越不能落入对手的圈套。



无处不在的间谍战

此前网络上不少网友曾调侃,欧洲领导人在会见美国前总统拜登的时候,向他提出了一个疑问:“美国能不能不监听自己的手机?”

可拜登的回到却是:“美国这么做是为了保护你们,要不然为什么是我们在监听你们,而不是你们来监听美国呢?”

一番话看上去是网友瞎编的段子,但美国目前在信息领域的优势依旧明显,他们靠着多年的技术积累强行破坏各国的信息安全。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间谍们早就不停留在“听觉监听”以及“视觉观察”上了,反而将注意力集中在了“看不见摸不着”的数据上。

美欧暗战升级之后,欧洲盟国为了防止被美国监测收集数据,给访美官员配备的手机以及笔记本电脑,全都是“一次性”设备,用完自动销毁,为的是不给美国侵入欧盟系统的机会。

为降低欧洲访美官员信息泄露的可能性,这些人的私人手机要求进入美国后关机,专用手机也要套上“特制保护套”,以防止接触更多的信号源。



要知道,接收和往返信号的过程中,如果你手机对接的是美国伪造的信号基站,那他们就可以在信号“生成—传输—接收”链条中的每个环节植入窃密通道,从而轻易获取敏感数据。

综合来看,如今的间谍战不再像以前那样充满戏剧性,反而成为信息数据上的保护和争夺,但不可否认的是,如今的间谍战已经无处不在。



中方的应对措施

中国对于外部间谍势力窃取数据一事,早早便已经布局,目前正在构建全维度的安全防线。

首要之事,是推动国产操作系统、芯片等信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减少对国外技术的依赖。



从源头上降低外国品牌智能设备以及系统在国内的使用率,是降低数据泄露风险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由于这不是个一蹴而就的事情,所以我们还需在这个过程中,制定严格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明确厂商的安全责任,加大对数据泄露、后门植入等行为的排查力度以及惩处力度。



参考信源:国家安全部2025-04-24《某国公司故意向间谍提供手机后门,国安部提醒》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