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我国人们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如何在“黄金救治时间”内,实现院前、院内、社区全流程无缝衔接,是各地医疗体系不断探索的重点和难点。昨天(4月25日)下午,在第14届中国胸痛中心大会上,青浦区卫健委获“胸痛救治单元建设全域覆盖奖”荣誉称号,成为全国率先,上海唯一获此殊荣的区级单位。青浦区卫健委率领全区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同出席了授牌仪式。
构建“三位一体”医疗网络,打造心血管“黄金救治圈”
记者了解到,青浦区依托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已形成以“区级中心医院为核心、区急救中心为纽带、社区单元为网底”的区域胸痛救治体系。该体系通过资源整合与协同机制,实现院前急救、社区初筛与专科诊疗的无缝对接,为区域内居民构建起生命健康的“黄金救治圈”。
自2024年启动胸痛救治单元建设以来,青浦区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为牵头单位,通过“统一标准建设、统一人才培训、统一转诊通道、统一心电诊断”的“四统一”机制,迅速提升基层胸痛救治能力。区卫健委制定了《社区胸痛救治单元操作手册》,明确胸痛诊室、抢救室布局,并为基层机构配备了心电图机、AED等救治必备设备,建立“先救治后收费”机制,确保基层首诊快速响应。
医联体“集团”作战,跑出生命“加速度”
为打通急危重症救治“最后一公里”,青浦区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围绕胸痛救治建立了全流程急救衔接机制。区急救中心与各社区单元建立“5分钟响应机制”,救护车到达现场后10分钟内完成心电图采集并上传至区级医院胸痛中心,为高效救治赢得宝贵时间。
中山医院青浦分院胸痛中心则实行“先救治后付费”“绿色通道直达导管室”模式,与12家社区单元共同构建“30分钟救治圈”。据悉,2024年以来,该区胸痛中心核心指标D2W(患者入门到微创手术导丝通过)时间平均为44分钟,最短仅用时8分钟,已成功救治急性心梗患者600余例。
“救治只是第一步,康复管理同样重要。”一位基层医生告诉记者,社区单元承担着出院患者随访、用药指导及危险因素干预等工作,为术后患者建立“一人一档”健康档案,通过家庭医生团队定期跟踪复查,实现从“急救”到“健康管理”的全周期覆盖。
从社区到医院43分钟,典型案例彰显协同效能
在青浦区的胸痛救治网络中,每一个环节都凸显着“争分夺秒”的紧迫感。以下这则救治案例是这套体系高效运转的真实写照。
2024年7月4日,73岁的张大爷因胸闷、胸痛前往华新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医务人员迅速启动胸痛救治流程,心电图检查结果通过远程诊断平台被确诊为急性心梗。在区急救中心的紧急转运下,张大爷被直接送至中山医院青浦分院导管室进行急诊手术。从社区确诊到成功开通闭塞血管,整个过程仅用时43分钟,远低于国际90分钟的救治标准。
这一成效得益于青浦区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多年来在胸痛救治领域的持续投入。记者了解到,医疗集团已组织开展各类培训20余场,覆盖全区300余名基层医护人员,重点强化胸痛鉴别、心电图判读及急救处置能力。同时,依托医疗集团远程心电平台,建立“社区初筛—区级医院确诊—康复回社区”的双向转诊链路,实现患者信息实时共享和转诊“一键对接”。
此次全区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集中授牌,既是青浦区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的阶段性成果,更是“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理念的生动实践。下一步,青浦区将持续完善胸痛救治全域体系,不断提升区域心血管健康服务水平,为“健康青浦”建设筑牢坚实基础。
记者:朱泽敏
编辑:吕斌
责任编辑:孙晨(首席)
终审:潘胡刚
转载请注明来自“绿色青浦”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