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过相机的都知道,在单反时代,衡量一台用过的相机好坏,会把它直接与拍摄视频的多少联系起来,这是因为视频拍多了,对相机的CMOS有很大的损耗,也就是常说的,选择二手相机,不要选“视频机”,但随着无反相机的普及,需要拍摄视频的地方越来越多,现在要找一台没有拍过视频的相机已经很少了。那关于“拍视频会损害CMOS传感器”这一说法还存在吗,为了给大家解决这一困惑,这篇文章就来和大家聊聊这一说法的由来、成因以及其背后的真相,帮助大家正确认识视频拍摄对CMOS传感器的影响。
想要知道拍视频是否损害相机CMOS,我们需要先了解CMOS的工作原理。CMOS也就是相机的传感器,它的主要作用是把进入相机内的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再经过处理器生成图像。在拍照片时,光线通过镜头投射到传感器上,传感器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再生成图像。与此不同的是,在拍视频时,传感器不仅要快速且连续地处理大量光的数据,还需要在长时间内持续工作,以保证视频画面的流畅性。这就导致了在拍摄视频时,CMOS传感器必须在更高负荷下工作,这就是“视频拍摄会损害CMOS传感器”问题的一个核心要点。
之所以在单反时代很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当时相机的主要作用拍照。虽然早期的相机慢慢加入视频拍摄功能,这一点始于佳能5D2,但由于当时的技术限制,相机的散热较为简单,很容易让相机在长时间拍摄视频时出现过热的情况。这种过热现象并不是直接损害CMOS传感器,而是由于散热系统无法有效散发传感器产生的热量,从而导致相机性能下降。使画面噪点增多,甚至在极端情况下触发过热保护机制。导致相机自动关机。这一现象的出现,使得很多人误以为“拍视频会损害CMOS传感器”,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这一广为流传的说法。
不过随着技术的发展,相机在视频拍摄上的性能已经有了明显提升。不过即使这样,由于视频拍摄时CMOS需长时间高速工作,相机发热问题依然存在,不过现在的CMOS在耐用性和散热能力上已远超以前的相机。不少相机都有强大的散热性能,包括更高效的散热片和风扇等。具体机型有索尼的FX3与FX30等,这些设计能有效将过多的热量散发出去,确保相机在长时间拍摄时不会过热。
实际上,CMOS的使用寿命更依赖于相机的日常使用和维护,而非拍摄视频这一特定操作。所有电子产品,包括CMOS,都会经历自然老化过程。高负荷频繁使用确实会加速CMOS的老化,但这并不意味着拍摄视频就会损坏CMOS的直接原因。可能有人会认为CMOS的老化与视频拍摄有关,实际上这只是相机长期使用过程中的自然损耗。与拍照相比,拍摄视频拍摄需要相机连续工作,因此在频繁进行高强度视频拍摄时,相机的CMOS损耗确实比较大,但这并不是因为拍摄视频直接造成的,它是一个过程。
不过尽管拍视频并不会直接损害CMOS,但为了延长相机的使用寿命,在长时间拍摄视频时,适时让相机休息,避免设备长时间处于高负荷状态。如果是以拍视频为主的,尽量选择散热性能好的相机。 定期清理相机的散热系统,确保其散热性能良好。避免在极端环境下使用,因为高温和低温环境都会影响相机的性能,特别是在长时间拍摄时更是如此。
总体来说,“拍视频损害CMOS传感器”这一说法源于的技术限制以及对相机工作原理的误解。随着相机和视频拍摄技术的进步,现在相机的CMOS传感器已经能够承受长时间的视频拍摄,且散热性能也有了明显提升,能够有效应对相机过热的问题。因此,拍视频并不会直接损害CMOS传感器。在实际使用中,只要做好相机的散热和保护,视频拍摄对CMOS传感器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