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掉的手指能够重新接回去?这并非天方夜谭。在手与修复重建外科,这是每天都在上演的生命奇迹!这里被誉为“断肢再植的摇篮”,是“中国手”的诞生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再植中心”,每年实施超1000例断肢再植手术,成功率高达95%以上。显微镜下,一根根细如发丝的血管被精准缝合,一个个濒临绝望的生命被重新点亮。为了让青少年群体有机会感受传承不息的显微匠心,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于4月26日开展了文化之旅——手与修复重建外科开放日活动。
活动伊始,手与修复重建外科主任刘珅为青少年们带来显微技术的科普讲座,聚焦技术创新,介绍了显微技术的最新应用以及前沿发展,修复重建新材料的研发与应用前景等,致力于用显微技术点亮生命之光。
在断肢再植病房,青少年们被各种“黑科技”吸引——皮温仪轻轻一贴,就能监测再植手指的表面温度,是血运情况的“晴雨表”;光子治疗仪散发着红光,为伤口愈合注入能量。当激光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显示出血管内血液流动的实时画面时,青少年们发出阵阵惊叹。骨科护士长黄新艳比喻道:“这就是手指的‘生命地图’,能让我们看清每一条‘小河’的流向。”这些设备可以精确测量血流的速度、方向、流量等关键参数,为客观、准确的判断血运提供支持。
在显微缝合体验区,周征兵副主任医师现场演示了精湛的显微血管吻合技术。他小心分离出沿鸡翅走行的血管,用显微镊仔细轻柔剔除管壁外膜上的脂肪、筋膜组织等,再进行精密的血管缝合操作,完美诠释了“稳、准、精”的外科艺术。体验者小婷感叹:“这分明是在血管上跳芭蕾。”随后,青少年们轮流尝试用比绣花针更精细的器械缝合鸡翅血管。周医生在一旁指导:“手不能抖,呼吸要轻,每一针都关系着患者的命运。”八年级的小林屏息凝神,几次失败后终于完成第一针缝合。家长们的手机镜头纷纷对准显微镜,记录下这难得的“微观艺术”。
在骨科历史文化展览墙前,郁诗阳医生为青少年们娓娓道来六院骨科的辉煌历程。上世纪60年代,陈中伟和钱允庆医生接活了被完全切断的右手腕,完成了世界医学史上首例断肢再植手术;上世纪70年代,于仲嘉教授大胆使用不锈钢的人造掌骨代替掌骨,让“中国手”载入世界史册……这些历史故事让孩子们仿佛穿越时空,亲眼见证那些激动人心的时刻。
“挽救生命,保全肢体,促进康复”是手与修复重建外科始终秉持的信念,是一脉相承的情怀。本次开放日通过“沉浸式体验+互动教学”的方式,在青少年心中播撒医学种子,让他们感受到“生命重塑”的匠心传承。
原标题:《探“断肢再植摇篮”奥秘!市六医院开放日带青少年见证显微匠心传奇》
栏目编辑:王蔚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左妍 通讯员 顾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