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前言:
当地时间4月2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突然在社交媒体上公开向中国喊话,称目前中美之间的关税确实很高,如果与中国谈下来能够达成协议,那美对华关税就会大幅下降,但不会降至零。
就当所有人以为特朗普这是准备向中国服软之际,特朗普又突然话锋一转说道:“中方必须与美方达成协议,否则就没法与美国做生意,因为美方是“‘制定规矩的一方’”。
美财长贝森特的后续表态进则一步暴露了美方的策略。他要求中国必须“先降低对美关税”,否则拒绝开启谈判,甚至威胁推动世界银行取消对中国的“发展中国家”贷款资格。
尽管《华尔街日报》一度放出“美国将单方面降税”的消息,但白宫迅速辟谣,称相关报道为“假新闻”。
这一系列操作显示,美方试图通过虚实结合的施压手段,逼迫中国在谈判桌上让步。
面对美方咄咄逼人的姿态,中国外交部24小时内强势回应:若美方真想结束贸易战,就应停止威胁讹诈,在“平等、尊重、互惠”的基础上对话。
中方同时亮出关键数据:中国对美出口依赖度已降至11%,而对欧盟、东盟等地区的贸易额持续攀升,中国仍是全球15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
这意味着,即便美国市场收缩,中国商品的全球销路依然稳固。
除了经济数据的底气之外,中方的外交布局也在加速破局。
近期,中国高层密集出访东盟三国,与欧盟、日韩深化经贸合作,而美国副总统万斯访问印度、议员团窜访柬埔寨和越南的“围堵行动”收效甚微。
多国对美方政策的反复无常早有警惕——当特朗普要求75个被暂缓加税的国家“限制对华贸易”时,响应者寥寥。
如今在这场中美博弈中,美方的“硬撑”姿态已经难掩内部危机。
美联储4月24日发布的经济报告显示,全美各地区价格普遍上涨,企业因关税导致的成本压力持续加剧。
在这份报告中“关税”一词先后被提及了107次、“不确定性”则提及了87次,这两个词语直接揭开了当今美国经济最大问题。
制造业回流口号空洞,消费者为高物价买单,金融市场对政策反复的焦虑达到顶点。
特朗普政府并非不清楚困境所在。从军工生产延迟到零售业库存积压,多重压力让其急于重启对华谈判,却又受制于“对华强硬”的政治正确,不敢率先示弱。
这种矛盾在贝森特的威胁性发言中暴露无遗,他们既想用贷款问题施压中国,又试图借《华尔街日报》释放“降税信号”测试舆论。
由此可见美国的关税大棒早已不再无往不利。当贝森特声称“中国必须按美国规则行事”时,国际社会看到的是霸权思维的僵化。
当美国还在幻想用关税大棒逼中国低头时,深圳盐田港的集装箱正以每小时300个的速度装船发往欧洲。
今年前四个月,中国对东盟出口暴涨21.3%,中欧班列开行量突破5000列,就连非洲大陆最偏远的卢旺达超市里,海尔冰箱和传音手机都摆在最显眼位置。
这些数字背后藏着中国应对贸易战的三大杀手锏。
第一张牌是“全球朋友圈”。当美国副总统带着议员团在印度、越南上蹿下跳时,中国外长正在雅加达与东盟十国敲定《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德国总理朔尔茨前脚结束访华行程,法国总统马克龙后脚就宣布要带50家巨头企业来谈合作。
更让美国破防的是,被其列入“暂缓加税清单”的75个国家里,有63个依然把中国列为最大贸易伙伴。
第二张牌是“14亿人内需市场”。上海进博会的展位预定已经排到2025年,成都太古里奢侈品店单日销售额突破2亿,三线城市的社区团购平台每天处理300万订单。
这些数据拼凑出的画面让美国企业坐立难安——苹果CEO库克今年三次来华不是偶然,特斯拉上海工厂每分钟下线一辆Model Y更是现实。
第三张牌是“全产业链护城河”。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曾扬言“要让中国造不出高端芯片”,结果华为Mate60系列横空出世。
波音公司威胁停供客机零部件,转头C919已经拿下1200架订单。从螺丝钉到空间站,从5G基站到量子计算机,中国制造业的厚度让“脱钩断链”成了天方夜谭。
以上种种导致特朗普最近的操作直接变成了“大型翻车现场”。他们一边要求世行停止对中国发放发展中国家贷款,一边又悄悄批准英特尔向华为供货。
刚宣布要制裁中国新能源汽车,马斯克就坐着私人飞机到北京谈特斯拉扩产。这种精神分裂式的对华政策,连《纽约时报》都吐槽:“白宫可能连自己想要什么都没想清楚。”
更致命的是美国亲手培养的“关税耐药性”。2018年中美刚开打贸易战时,全球股市单日蒸发1.5万亿美元。
如今美国再举关税大棒,资本市场却异常淡定。道琼斯指数在特朗普喊话次日仅微跌0.3%,人民币汇率稳在7.1区间,这种市场反应本身就说明了问题——世界已经习惯美国的虚张声势。
种种迹象表明,美国正在陷入“加税死循环”:提高关税→推高通胀→被迫加息→经济衰退→需要降关税→但又不肯认输。
这个恶性循环的突破口可能在6月出现——美联储最新议息会议释放的信号显示,如果通胀数据继续失控,特朗普政府或将被迫启动“关税减压阀”。
而中国显然看透了对手的底牌,从外交部“奉陪到底”的强硬表态,到商务部突然宣布对丙酸展开反倾销调查,每一招都打在美方七寸。
相比之下,中国通过“一带一路”深化与新兴市场绑定,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激活亚太贸易圈,中欧班列开行量连创新高。这些实打实的合作网络,正悄然重塑全球贸易权力结构。
更令美国焦虑的是,其“脱钩断链”战略遭遇反噬。荷兰光刻机巨头阿斯麦无视美方施压坚持对华供货,德国车企加大对华投资,东盟国家拒绝在南海问题上选边站队……
这些动向表明,各国在经济利益与地缘政治之间的权衡愈发理性。当美国试图用关税捆绑盟友时,中国用市场开放和产业链整合给出了另一种选择。
当前的中美博弈已进入“战略相持”阶段。美方短期内不可能放弃关税筹码,但其国内经济承压、盟友离心倾向加剧的困境,注定难以维持长期高压。
中方“以时间换空间”的策略正在见效:通过扩大内需市场、开拓多元外贸渠道、强化关键技术自主,逐步削弱美国制裁的杀伤力。
关税战的本质是国际规则制定权的争夺。美国试图用“实力地位”迫使中国屈服,却低估了全球经济多极化的大势。
相信不久之后我们就能见到特朗普政府自吞关税战的苦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