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打了3年多的时间,俄罗斯空天军接受了一番血与火的考验,收获了不少战场经验,但也付出了肉眼可见的人员和装备损失代价。事实上,尽管自俄乌冲突第二年起,俄罗斯空天军战斗机部队的损失率就有了显著的降低,但俄本土战斗机工业的压力却一点都没有减轻,甚至还进一步加重了。原因很简单,即便前线战机损失数量下降,但装备在实打实的战斗中被高强度运用所带来的巨大磨损,依旧极大地消耗了寿命。因此,俄罗斯国内需要继续火力全开地生产新战斗机,以供部队维持战斗力。但有意思的是,俄方所选择的机型却令人有些意外……


被乌军击落的俄军战机

中国航空新闻网援引外媒报道称,俄罗斯正在寻求对米格-35战斗机的大规模量产,以弥补俄乌冲突所带来的多用途战斗机损失缺口。据悉,这款在米格-29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冷门”战斗机之所以被选中,是因现有的苏-30SM和苏-35S战斗机产能仍旧有所不足,无法100%地满足部队需求;以及米格-35在生产和使用成本方面,要比苏霍伊系列战斗机低一些,有望实现快速上量


俄军鲜少出动米格-29系列战斗机

确实,纵观这场俄乌冲突,俄罗斯空天军投入战场的战斗机,基本均为苏霍伊系列重型战斗机,如苏-27SM3、苏-30SM和苏-35S。相比之下,身为现役中型战斗机的米格-29系列倒是鲜有上场。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米格-29的作战半径、留空时间和弹药挂载能力均弱于重型战斗机,故并未受到俄军的青睐


米格-35号称“终极版米格-29”

但如今,俄罗斯希望对有着“终极版米格-29”之称的米格-35进行量产,恐反而说明中型战斗机的体量成为了一种优势。毕竟,比起生产重型战斗机,中型战斗机的生产工作所需要的各类原材料要明显少一个量级,随之而来的就是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都更低,工厂可在单位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飞机,以满足部队旺盛的需求


刚刚走下生产线并试飞的米格-35

当然,同代技术水平下,中型战斗机的综合作战能力天然逊于重型战斗机,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对于当下的俄罗斯空天军来说,既然肯接受米格-35,无疑说明其对新装备的需求之迫切,已经达到了极大的程度,不惜接收综合性能比重型战斗机低一个层级的中型战斗机,也要优先确保部队有足够的可用装备。看起来,3年多的俄乌冲突打下来,确实消耗掉了俄罗斯空天军的不少老本。


量产型米格-35仍在使用脉冲多普勒雷达

不过,虽然米格-35是在米格-29的基础上进行深度挖潜而来的产物,以至于获得了“终极版米格-29”的美誉,但那只是指“完全体版本的米格-35”。在俄军自用版米格-35这里,其还是出现了某些减配和降级。一个非常明显的地方就在于,米格-35并未搭载机载相控阵雷达,而是仍在使用上一个时代的产物,即脉冲多普勒雷达


量产型米格-35仍在使用脉冲多普勒雷达

之所以会这样,与俄罗斯羸弱的电子工业水平直接相关。“克里米亚事件”和俄乌冲突先后发生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了上万项制裁,更中止了与俄罗斯的一切合作,其中就包括向俄罗斯出口部分精密电子元件。正因如此,当俄罗斯空天军于2023年开始接收首批6架量产型米格-35时,这些飞机中没有哪怕1架使用的是相控阵雷达,只能继续用早已过时的脉冲多普勒雷达。


歼-10B的量产仅持续了4年

在这方面,解放军航空兵部队基本与俄空天军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就以同为中型战斗机体量的歼-10为例,歼-10家族中首款搭载相控阵雷达的型号,是2014年开始服役的歼-10B,其成为了歼-10家族中的首个“初步迈入四代半战斗机门槛”的成员。但仅是4年之后,歼-10B就全面停产了,总产量被认为只有约50架。这是因国产新型主动相控阵雷达开始到位,从而催生出性能更强悍的歼-10C,故继续生产搭载被动相控阵雷达的歼-10B就成了一种浪费


部分歼-10A换装主动相控阵雷达

而今,无论是中国空军战斗机部队,还是海军航空兵战斗机部队,所采购和列装的数款型号战斗机,均清一色地使用了主动相控阵雷达,国内早已不再生产使用脉冲多普勒雷达的战斗机。至于说许多搭载脉冲多普勒雷达的现役战斗机,如歼-10A、歼-11A和歼-11B等,要么均为二三线部队的装备;要么则下放至空军航空大学或海军航空兵大学,成为飞行学员的训练器材;另有一部分剩余寿命较多且状态较好的歼-10A、歼-11A和歼-11B,则接受雷达换新改造,以换装有源相控雷达的方式,达到四代半战机的水平。


米格-35恐将服役即落伍

从这个角度来来说,俄罗斯希望进一步扩大生产的米格-35战斗机,在至关重要的航电系统方面,甚至还不如中国于11年前启动量产的歼-10B,事情显然是颇为讽刺且无奈。对于米格-35,或许我们可用“服役即落伍”去形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