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刘伯承和徐向前同为开国元帅,但在抗日战争时期,徐向前却只了担任刘伯承的副手,这未免让很多人产生疑惑。

在战争时期出现这种职级差距,也并不能说明什么,这件事的背后还有另一层含义。



部队整编

1936年年底,西安事变被和平解决以后,也意味着国共合作有了初步眉目。现在摆在红军眼前的,就是如何重新整编这支刚经历过长征的悲壮之师。

经过双方多轮谈判,蒋介石始终不肯让步,坚决只给红军三个师的编制。

在这之前,早已顺利会师的徐向前为了打通联络苏联的道路,已经奉命组成西路军再次向新疆方向突围。



由于反动军阀“马家军”的疯狂阻击,西路军缺弹少粮,实在是很难突围出去。到最后返回延安时,徐向前的西路军已然损失惨重,在孤军奋战四个月以后,最终还是兵败祁山。

所有人都明白西路军的不易,毛主席也给予了很大宽慰。但从绝对理性的角度来看,西路军的兵败无疑给后面红军整编造成了阻碍,同时也也不利于徐向前在军中的地位。

果不其然,无论双方如何谈判,蒋介石始终都不愿意多给一个师的编制。如果能再多一个师,可能徐向前也能独立带领一支队伍担任师长。只可惜现实就是这样。



为了更方便展开工作,再加上徐向前和阎锡山是同乡,熟悉山西的地理情况。中央便安排刘伯承在原四方面军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担任129师师长;由徐向前担任副师长,并配合周恩来等人做阎锡山的工作。

对徐向前来说,继续留在老队伍里也算是很不错的安排。并且在后续的抗战过程中,徐向前的确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只是虽然徐向前能接受这个安排,刘伯承却有些犯难。工农红军时期,两人都是各自队伍的指挥员,可经过这么一整编,徐向前却变成了自己的副手。

当时129师的政委张浩身患重病,无法再指导工作,刘伯承就想到让徐向前来接任。



一方面徐向前可以继续留在129师;另一方面师政委又是自己的搭档,和自己平级,不会让人觉得亏待了徐向前。

于是抱着这个想法,刘伯承向中央提交了建议:由子敬接任政委如何?

毛主席等人又怎么会看不出刘伯承的心思,但考虑到实际情况,于是便给回绝了。



后来我们也都知道,“刘邓大军”,自然是邓小平担任了师政委的职务。那么为什么不让徐向前接任呢?

这是因为虽然当时我军只取得了三个师的编制,但以后如果要继续扩充,徐向前就成了合适的人选。

其次是当时的中国军队非常需要能带兵打仗的将领,毕竟日本侵略者就在眼前,比起执政军务,徐向前更应该发挥他在战场上作战的优势。

从我们后来者的角度去看,也正是徐向前没有担任师政委,才有了后来他在战场上的传奇。



“布衣元帅”徐向前

事实证明,上级没有让徐向前担任师政委是一个十分高瞻远瞩的抉择。

虽然徐向前当时是副师长,可所有人都没有把他当副师长看待。在太行山一带打游击时,从军十多年的徐向前在山地作战这一块可谓是驾轻就熟。

随着太原陷落,大量日寇涌入山西、河南一带,徐向前就凭借着丰富的山地作战经验,带领129师先后取得了多场战役的胜利,歼敌7000多人。



后来到了河北以后,虽然没了可以依托的山地,但徐向前深刻明白,只有真正让老百姓们成为浩瀚的人民大军,才能真正发挥游击战的精髓。

因此我们就能在史料中看到,那时候的徐向前经常亲自下乡调查当地的民情,和老百姓们聊天谈话,鼓舞大家不要被日本侵略者吓倒。

徐向前日常生活很简单,又没什么官架子,一口山西话让人第一印象就觉得这人很好接触,“布衣元帅”的称呼也是这么来的。



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由于抗战初期我军的结构比较复杂,明面上有三个师的正规军,但下面还有各个地区的游击队、县大队、区小队、民兵等等,虽说给了日寇很多阻碍,但权责不明确也会带来很多不便。

看到徐向前在冀南地区做出的成果后,上级又将其调到山东,让徐向前统一指挥山东各部队,击中抗日武装力量。

徐向前也没有辜负期望,在山东接连打了几场硬仗,有效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并且统一了各民族的抗日积极性。



以至于就连当时的日军,都误把徐向前当成了山东抗日武装的最高负责人,将山东八路军称为“徐向前集团”。

后来徐向前也将这段时间的游击作战经验总结了起来,写了很多军事题材的著作,这些宝贵的经验不仅提升了当时的抗日力量,也为后人提供了借鉴依据。

从这件事里就能看出,真正有能力的人无论从事什么职位,最终都能发光发热。而毛主席的知人善任,也是这些徐向前这些开国将帅们最好的伯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