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中华全国总工会

成立100周年

100年来

中国工人阶级和工会组织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

留下了光辉的足迹

全国总工会微信公众号

推出

“工运城市接力迎百年”

线上宣传展示活动

我们的工运城市之旅

走过成都

点击海报回顾


今天来到最后一站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

作为早期工人运动的重要基地

承载着波澜壮阔的红色记忆

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五四运动的策源地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主阵地

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孕育地之一

新中国成立前夕

中华全国总工会迁入北京

70余年来

全总和各级工会团结引导广大职工

与共和国同成长

与新时代齐奋进

4月的北京

繁花绘春,绿意盎然

在车水马龙的西长安街南侧

中华全国总工会机关大楼静静矗立

在全总机关大楼正门上方

红底金字的“中华全国总工会”匾额

在绿树掩映下熠熠生辉

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确定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强调城市工作以生产建设为中心,提出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中华全国总工会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于2月间由沈阳迁到北平(1949年9月27日更名为北京),3月1日在北平府前街1号正式办公。全总迁到北平后,开始加强对全国工会运动的指导。

1949年3月,毛泽东同志应时任中华全国总工会秘书长许之桢的请求,在香山双清别墅办公室,展开一张16开的纸,写下两排“中华全国总工会”,供选用。

七个大字选定后,全总派专人到沈阳第一机器厂制作成一块重达1吨的镀铬铸铁匾额,并赶在1949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悬挂到当时位于中南海新华门斜对面府前街1号的全总机关大楼上。


与匾额一同带来的还有沈阳第一机器厂工人的敬意和自豪。“各位工友接到了做这个匾的任务后,觉得是有生以来最光荣事情,大伙乐得连午饭都忘了吃,就下手干起来啦……当了十多年工人,受尽了压迫,到今天知道咱们有个家了。咱们一定好好做,快快做。早日挂在咱们总工会门前,才表示咱们工人阶级的伟大。”1949年7月1日《东北日报》四版上刊发的一篇题为《那上边有咱们寄去的敬意》的公开信,记述了参与制作匾额的工人们当时激动的心情。

全国总工会迁入北平后,在中共中央的直接领导和帮助下,陆续从各地抽调干部充实全总机关,调整设置组织机构,加强了全国总工会对各地区、各产业工会工作的领导力,促进了全国工人和工会运动的进一步团结与统一。

1949年7月,经党中央批准,中华全国总工会创办了机关报《工人日报》。同年9月,又将华北职工干部学校改建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今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全国总工会的各项工作全面展开。


建于1955年的中华全国总工会办公大楼

1955年11月后,工会大楼迁至复兴门外大街10号。2003年9月,工会大楼重建,这块饱经风雨的匾额被一块更为巨大的复制品替代。如今,匾额的原品作为文物被精心保存起来。斗转星移,岁月更迭。如今,当人们驻足于这面匾额前仔细端详,仿佛能穿越时光长廊,听见历史的回响。它见证着在党的领导和关怀下,工会工作与新中国一路走来,掀开一页页镌刻着奋斗与荣光的时代篇章。

2025年,为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全总举办了中国工人运动历史和发展成就展,紧扣“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征程”主题,贯穿“铭记奋斗历程、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前进力量、凝聚复兴伟力”主线,全面展现党领导的中国工人运动走过的波澜壮阔的百年历程,展示工会自觉接受党的领导的优良传统,突出展示习近平总书记对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展览位于中国职工之家,布展面积2480平方米,由基本陈列区和数字展厅构成,收录了628张珍贵历史图片,400多件工运展品,其基本陈列区分为“抗争”“图强”“弄潮”“领跑”四个部分,并设有工会外事工作成就专题;数字展厅由沉浸体验区和数智交互区组成,集中展示全国工会数智化建设成果和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工作成效。据悉,展览将于4月底前面向公众正式开展。

在天安门东侧

高高的红墙内

有一片树龄600余年的古柏树林

郁郁葱葱的古柏环抱着

一片覆盖黄色琉璃瓦的巍峨建筑群

它就是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


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个文化宫。原为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太庙,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1950年1月,由周恩来总理提议,政务院决定将太庙拨交北京市总工会管理,作为首都劳动人民文化活动的中心场所。1950年4月中旬,时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的李立三受北京市总工会之托,到中南海请毛泽东主席题写匾额,毛主席亲笔题写了“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十个大字。


1950年4月30日,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揭幕仪式隆重举行,文化宫的成立,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重大历史事件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5月2日,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首次举办“北京市工人游园联欢大会”,之后逢重要节日文化宫经常举行盛大庆典,劳动人民在此联欢。文化宫还相继建起劳动剧场、图书馆、灯光球场以及各种展厅、文艺活动室和游艺厅,市民可以自由出入这座曾经的皇家建筑。


2021年4月28日,“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中国梦·劳动美——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征程”百名劳模图片展在这里开幕。这场图片展从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来,党和国家表彰的3万多名全国劳动模范中遴选出100余位杰出代表,展现他们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先进事迹。



2021年4月28日,“中国梦·劳动美——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征程”百名劳模图片展开幕。

“还是这所庙,换了主人翁!”现在,这座以“劳动人民”命名的文化宫以职工需求为导向,以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主线,成为职工群众文化活动的阵地、劳动人民的“学校和乐园”。



2024年9月27日,“劳动筑梦·强国有我”——首都职工喜迎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主题雕塑展”暨“祖国颂”首都职工书画作品展。

随着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的开展,太庙成为中轴线申遗确定的遗产构成要素之一。在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三年行动计划中,北京市总工会牵头完成太庙文物修缮及展示提升、拆除太庙内非文物建筑恢复历史风貌。2024年7月27日,太庙作为“北京中轴线”的构成要素之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座600年的建筑群,又拥有了一个新身份:世界遗产。

每座城市都有一座标志性的体育场馆

北京工人体育场

是工人体育活动的象征

是工业时代到城市活力的记忆

也见证了新中国体育的腾飞


1959年,作为“首都工人阶级向新中国献礼工程”的北京工人体育场建成,成为新中国首个大型综合性体育场。

工体的建成被称为“芦苇塘上的奇迹”——奇迹的缔造者,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工人,他们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将这片苇塘变成一座可以容纳8万人的综合性体育场。

工体建成半个月后,新中国成立后的里程碑赛事、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在这里举行,在全国掀起体育热潮。此后的60多年,工体的辉煌被不断续写:第一、二、三、四、七届全运会,世乒赛,亚运会,大运会,亚洲杯……《亚洲雄风》在这里激荡回响,北京的城市记忆在这里凝聚。


1959年9月13日,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在北京工人体育场隆重开幕。


1990年9月22日,北京工人体育场,第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式,火炬手许海峰、张蓉芳、高敏(前排从右至左)跑入会场。

2020年,工体启动改造复建工程,2023年3月竣工。2023年4月,历经两年多的改造复建后整体亮相,“新工体”成为全国首批、北京首座国际标准专业足球场,为首都再添一座地标性、智慧型商旅文体综合体。





2022年3月10日,北京工人体育场建设工地,工人们正在施工。

“新工体”场内,“碗形”看台结构让观赛视野更开阔;看台上,6万多张“国槐绿”座椅被擦拭一新,黄绿相间的巨大标识“BEIJING FC”格外醒目;上方巨大的环形罩棚集照明、排水、光伏发电、吸声降噪等多种功能于一体,覆盖了整个看台区域。新理念、新技术的应用,让这座有着60多年历史的老场馆焕发出青春的气息。场外,椭圆的造型、灰色的外立面、工人迎宾雕塑等,仍保留着工体最初的样子,在“传统外观、现代场馆”理念的指引下,工体以熟悉的样子重生归来。


2023年4月,改造后的工体迎来首场大型职工群众性体育活动,1500名首都职工在这里跳起了工间操。


从北门走进“新工体”的广场,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北广场正中央1959年落成的男女工人“迎宾”雕塑。

由足球盛地到活力中心,“新工体”硬件升级、情怀依旧,新的城市体育故事将在这里上演。

京西卢沟桥畔

一座浑然大气的中式门楼

伫立于苍松翠柏中

这座北京四合院布局

顶部和房檐以金黄色琉璃瓦

装饰的中式门楼

长辛店二七纪念馆所在地


二七大罢工是中国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峰,是京汉铁路工人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领导下进行的一次争人权、争自由、反帝、反封建军阀的政治大罢工。


1986年2月7日,纪念馆正式落成,由彭真亲笔题写馆名。

1920年,北京早期共产党组织提出了“到工人中去”的口号。李大钊、邓中夏等人来到长辛店、南口等地,创办劳动补习学校,推动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1921年5月,长辛店铁路工人会成立,这是中国工人阶级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最早建立的工会之一。1921年8月,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在京成立,以长辛店为据点,积极领导北方地区的工人运动。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北起长辛店,南至汉口,发动全线大罢工,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长辛店成为京汉铁路工人“二七”大罢工的策源地之一。

罢工虽然失败了,它却为工人运动留下了经验教训和光荣的历史。为了纪念这一历史事件,1983年由中华全国总工会、铁道部、北京市政府共同投资兴建长辛店二七纪念馆,历时4年竣工。纪念馆占地面积6600平方米,建筑面积2300平方米。1987年2月正式向游人开放。





长辛店二七纪念纪念馆内主题展览。

展区面积1300平方米,包括1个序厅和8个展厅,设计风格庄重大方,突出历史底蕴和思想光辉。展线长度300米,共展出图片227张、文物史料200件、绘画22幅、场景6个,模型3个,多媒体7处。展览以工人运动的发展历程为主线、以工运历史事件为载体,通过长辛店机厂工人参加五四运动、创办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创建长辛店工会、建立工人中的党组织、开展长辛店铁路工人罢工以及参加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等事件,为世人展现出中国早期工人运动中长辛店所作出的独特贡献。





长辛店二七纪念纪念馆内主题展览。

长辛店二七纪念馆在2021年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命名为第一批全国职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北京市是中国工人运动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这些工运地标不仅是“劳动创造幸福”精神的实体见证,更是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重要载体,以时空坐标之力持续书写着党的工运事业新篇章。


站在即将迎来全总成立百年的历史节点,回望这条从石库门走到复兴门的奋进之路,从早期工人阶级在艰苦环境中的觉醒与抗争,到新中国成立后工人阶级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的主力军作用,再到新时代工人阶级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中所做出的突出贡献,每一块砖瓦都在诉说工人运动的点滴星火,每一处工运地标都见证了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历程。让我们从党领导的百年工运史中汲取奋进力量,积极投身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火热实践,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

来源:全国总工会微信公众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