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 年,对中国人民来说是极为沉重的一年。
这一年,伟大的周总理去世,唐山大地震的阴霾还未散去,人们仍沉浸在悲痛与重建的艰难之中,而毛主席的身体状况也每况愈下,时刻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9 月 8 日,中南海的气氛凝重得近乎窒息,毛主席的病房内,医务人员和身边工作人员神色紧张,时刻关注着他的各项生命体征。
此时的毛主席已被疾病折磨得十分虚弱,并且才从昏迷中苏醒,秘书还没来得及说话,只见毛主席眼神焦急,似乎有什么重要的事情要说。他用尽全身力气,连敲三下床头,随后又缓缓伸出三根手指。
这一神秘举动让在场的工作人员面面相觑,谁也不懂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就在这时,秘书周福明突然灵光一闪,赶紧凑近毛主席,轻声问道:“主席,您是想知道日本三木武夫的情况吗?"
毛主席闻言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欣慰。
这个“三木武夫”究竟是谁?为何毛主席在弥留之际,还对日本、对三木武夫如此“放心不下”?
毛主席眼中的日本
要理解毛主席临终前为何尤其关注日本,我们必须先了解他对日本的独特态度。
作为中国领导人,毛泽东对日本侵略者自然深恶痛绝。从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开始,日军的铁蹄践踏了大半个中国,南京大屠杀、细菌战、毒气战、"三光政策"等暴行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毛泽东的弟弟毛泽民就是在抗战期间被日军杀害的。
这种血海深仇,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能感同身受。
在延安时期,毛泽东还曾写下《论持久战》等重要著作,分析抗日战争的性质和前景,指导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坚持抗战。
他亲自指挥了百团大战等重要战役,领导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这段历史已经深深镌刻在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中。
然而,作为一位伟大的战略家,毛泽东又能跳出个人恩怨和民族情感,以辩证的眼光看待日本问题。
在他看来,正是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把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打成了铁板一块,激发了全民族的觉醒和团结。
如果没有抗日战争,共产党可能还在陕北的山沟里,遑论后来的全国解放?
1956年,当日本前陆军中将远藤三郎访华时,毛泽东直言不讳地说:"你们也是我们的先生,我们要感谢你们。正是你们打了这一仗,教育了中国人民,把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打得团结起来了。"
但这绝不意味着毛主席对日本侵略持肯定态度。
他番话表面是感谢,实则是提醒日本人:你们对我们的侵略,每一个中国人都记着呢!
此外,毛泽东还有另一层深意:警惕军国主义复活。
1964年,他在会见日本社会党议员时就敏锐指出:"日本军国主义复活是有可能的。日本垄断资本如果重新掌握政权,再次发动侵略战争,是完全有可能的。"
毛主席为什么对此如此警惕?
因为他深知日本的重要性。
从地缘政治角度看,日本位于东亚岛链的关键位置,控制着通往太平洋的重要通道。一个友好的日本,有利于中国的和平发展;而一个敌对的日本,则可能成为遏制中国的前沿阵地。
特别是在当时美苏争霸的冷战背景下,日本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它作为美国在亚洲的重要盟友,其政策走向直接关系到亚太地区的战略格局。
正是基于这样的战略思考,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才积极推动中日关系正常化。
他主张"民间先行,以民促官",通过"人民外交"打开中日关系的缺口。
1972年,中日邦交终于正常化,在毛泽东的战略思维中,中日关系始终占据着重要位置。尽管日本曾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但他主张"既往不咎",坚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原则,既不忘记历史教训,也不拒绝向前发展。
那么,对“三木武夫”,毛主席又是什么看法呢?
三木武夫:日本政坛的"特立独行者"
提起三木武夫,很多人可能并不熟悉,但在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政坛上,他可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在日本政坛,三木武夫更是一个出名的不按常规出牌的政治家,因此,也被人称为"政坛怪杰"。
出生于1907年的三木武夫,自幼表现出强烈的正义感和不屈精神。读书时,他就因不满学校克扣义卖收入而带领同学罢课抗议,虽然被学校开除,但他并未气馁,而是转入其他学校继续学业。这种不畏强权、敢于抗争的精神,伴随了他的一生。
1937年,年仅30岁的三木武夫当选众议员,成为当时日本最年轻的国会议员。就在这一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在那个军国主义狂潮席卷日本的年代,三木武夫却敢于唱反调,不仅公开反对日本侵华和日美开战,还多次发表反战演说、积极组织"日美和平同志会",试图阻止日本走向战争的深渊。
二战结束后,三木武夫在日本政坛逐渐崭露头角。
他历任邮政大臣、运输大臣、经济企划厅长官、科学技术厅长官、国际贸易和工业大臣、外交大臣、副首相等重要职位,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1974年12月,他终于登上了首相宝座,成为日本历史上第66任首相。
毛主席对三木武夫颇有研究,他曾一针见血评价说:"这个人表面上跟着美国跑,骨子里却有自己的主意。"
也就是说,三木武夫虽然在美日同盟框架下行事,但骨子里却有自己的政治理念和追求。
自上任后,三木武夫便提出了"生活政治、清新政治、国际协调"的政治理念,主张经济上自主,外交上独立。
同时,他还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位公开表示"日本应对历史上的战争罪行道歉"的首相。
这些立场和主张,在当时的日本政坛显得格外特立独行,自然也引起了毛泽东的关注。
对中日关系而言,三木武夫也扮演了复杂的角色。一方面,他积极推动中日邦交正常化。早在1972年4月,他就率团访华,明确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强调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这一立场对中日关系解冻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另一方面,1975年8月15日,三木武夫却以"私人身份"参拜靖国神社,引发了中国的强烈抗议。
靖国神社供奉着包括东条英机等14名二战甲级战犯的牌位,是日本军国主义的象征。
这一举动让中国领导人大为不解:一个自称反战的政治家,怎么会去参拜供奉着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
1976年初,三木武夫政府陷入了"洛克希德丑闻"的漩涡之中,政治地位岌岌可危。
美国洛克希德公司为了获取飞机订单,向日本政界人士大量行贿,丑闻曝光后,多名政界要人被捕,其中包括前首相田中角荣。
三木武夫虽然本人未卷入丑闻,但作为首相,他的政治声望和执政基础受到了严重削弱。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毛泽东临终前特别关注三木武夫的政治命运。他担心:如果三木武夫下台,会不会有更右倾的政治势力上台?中日关系会不会倒退?亚洲局势会不会更加动荡?
后来的事实证明,毛泽东的担忧不无道理。
战略家的远见卓识
毛主席逝世后不久,1976年12月,三木武夫政府果然倒台,福田赳夫上台组建新政府。
此后,日本政坛右倾化趋势加剧,中日关系也经历了一段波折。毛泽东临终前那个简单的手势,就像一个战略预警。
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日关系虽有波折但总体向好。
1978年,两国签署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正式确立了和平友好、互不侵犯的关系准则。
邓小平同志访日期间,宣布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方针,为处理中日之间的领土争端提供了思路。
这一时期,中日经贸合作迅速发展,日本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的重要资金和技术来源。
大量日本企业进入中国投资设厂,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注入了活力,双方在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也日益密切,两国人民的友谊不断加深。
然而,随着冷战结束和日本政治生态的变化,毛泽东曾经担忧的问题又逐渐显现出来。
90年代以来,日本右翼势力日益抬头,历史认识问题和领土争端又再次成为困扰中日关系的顽疾。
一些日本政治人物公开美化侵略历史,挑战战后国际秩序。
靖国神社参拜、教科书修改、钓鱼岛争端等问题接连出现,使中日关系一度跌入低谷。
2001年,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执政后,连续5年参拜靖国神社,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导致中日关系陷入"政冷经热"的状态。
2005年,日本修改历史教科书又引发了中国民众大规模的抗议,两国关系降至建交以来的最低谷。
2010年和2012年,钓鱼岛争端两度升级,中日关系再次受到严重冲击。
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日本政坛右转的迹象更加明显。
安倍晋三首相时期,日本推动修改和平宪法,扩充军备,参与域外军事行动,安保政策日益激进。
日本防卫预算连年增长,自卫队实力不断增强,这些动向都加剧了地区紧张局势。
但与此同时,在经济层面,中日相互依存度却不断增强。
日本成为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和投资来源地之一,两国经济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这种经济上的紧密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政治关系的恶化。
回望历史,毛泽东对日本的态度和战略思考,对今天仍有重要的启示。
他教导我们,国际关系中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国家利益。
面对历史,既不能沉湎于过去的仇恨,也不能忘记历史的教训;面对现实,既要谋求合作共赢,又要保持必要警惕。
那天下午,周福明向毛泽东汇报了日本局势后,老人家稍微安心了些,随后闭上眼睛休息。
令人没想到的是,这竟是他人生的最后一次关心国际大事,次日凌晨0时10分,毛主席溘然长逝,终年83岁。
如今,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中日关系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毛泽东留给我们的战略思想,犹如穿越时空的警钟,时刻提醒我们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既要立足当下,奋发图强,也要放眼世界,居安思危。
参考资料:
-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外交文选》[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 金冲及.《毛泽东传(1949-1976)》[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 周福明.《我在毛主席身边的日子》[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 逄先知、金冲及.《毛泽东生平》[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