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1959年9月10日人民大会堂正式竣工,一座颇具中国特色的建筑,在北京天安门广场拔地而起。大会堂平面整体呈现为“山”字,两侧略低,中间稍高,正面有12根浅灰色大理石圆柱,看起来层次分明,庄严巍峨。
建造完成后,毛主席第一时间来到人民大会堂参观,看到眼前壮观的景象,他显得十分满意,满心欢喜地和周围人交谈着,言语间他突然抬头看向天花板,然后笑着问道“这是谁的主意啊?”
那么,毛主席究竟在天花板上看到了什么?而人民大会堂的建造初衷又是为何呢?
大会堂建造初衷
1945年4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在杨家岭召开,这次的会议十分重要,关系着党的下一步发展路线。
杨家岭是陕西延安的一个小村庄,在党中央来到这里之前,它只是一个穷乡僻壤的地方,党中央来到后,虽然它成为了革命根据地,但依然改变不了它背靠黄土高坡的贫瘠。
大会当天,755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来到这里,准备商讨党的下一步发展计划。会议上毛主席慷慨陈词,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然而当他环顾四周看到狭小的礼堂时,他的内心五味杂陈,大概也就是从那时起,毛主席想要建立一座可容纳上万人的大会堂。
但是当时革命尚未成功,毛主席只能将心中的愿望埋藏心头,他只在饭局上和周总理谈论过此事,周总理知道后也是接连点头,以示同意。
1949年3月5日,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二中全会召开,地点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的一个小礼堂,和四年前的场景差不多,这让毛主席感慨万千,内心建造大会堂的愿望更加强烈。
这次的会议很具有代表性,标志着我党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也就是在这场会议上,毛主席终于将心中建造大会堂的想法正式提出,并很快列入了新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然而当时新中国百废待兴,需要花钱的地方还有很多,不适合大操大办,直到1958年3月,国家准备对北京城进行改造时,才又把建造大会堂一事提上日程。
人民大会堂开始建造
建造大会堂,选址为重中之重,但实际上早在两年前,毛主席就已经决定把大会堂建在天安门广场正前。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而天安门广场又是我国历史的见证,把人民大会堂建造在这里是恰好不过的。
按照毛主席的指示,人民大会堂不但要有一个可容纳上万人的会议厅,还要建一个能够容纳上百万人的集会广场。
为了完成这个任务,我国建筑专家拜访了苏联,但是当时的苏联专家认为想要在天安门广场前,建造一个可容纳百万人的广场是不现实的,因为在位置对称协调上很难实现。
针对这一难点,我国建筑师和苏联专家商讨出了8个方案,最终决定将天安门广场扩建。
当时北京市正好在城建,也可以说是顺势而为,市政府先把天安门两侧的红墙向南延伸到护城河,又把广场上的宫墙拆掉重造,换成了混凝土方砖,最后又把广场前的树木换成了油松,这样一来,广场面积足足增加了10000平方米。
1958年10月,做好前期的施工方案后,天安门广场正式进入扩建阶段,并且由周总理亲自监督,当时临近建国十周年纪念日,全国上下都希望能够在1959年国庆前将它建好,以此作为礼物送给祖国的生日再好不过,因此可以说是时间紧,任务重。
当时天安门广场附近的居民们听说自己的家,将要被建造成人民大会堂时都很乐于配合,这让施工进程十分顺利。
1958年12月,大会堂的工地上有30多家施工单位,人数达到14000多名他们不辞辛苦,不分昼夜,马不停蹄地完成这一艰巨任务。
而当时在大会堂附近的居民,也自发地向祖国建设出一份力,他们有的义务来到工地上帮忙,有的为工人们做好热饭热汤,虽然当时正值寒冷的冬季,但所有人都拧成一股绳,一起为了同一个目标奋斗着。
时任北京市委书记彭真事无巨细,多次亲自赶到中南海汇报工程进程,12月下旬,毛主席又专门开会讨论这一工程,会议上,周总理拿着设计方案向毛主席做了详细介绍,毛主席认真听完后,说一定要做好这个工作。
然而即便如此,当真正施工时,困难还是再所难免的,按照前期的预想,周总理表示,大会堂不但要大气美观,而且还要安全可靠,寿命起码得要有350年以上。
因此建造大会堂所用的原料都是上等材料,比如钢筋、水泥、大理石等,而在施工中,他们才发现原先准备的钢筋根本不够用,当时是计划经济时代,任何材料都需要向上级申请才能拿到,这样一来必定耽误工期。
周总理得知此事后,立马向全国的工厂号召,要求优先为大会堂提供钢筋等建筑材料,各大工厂得到指令后,纷纷加大了生产规模,将生产后的钢筋以最快速度运往了北京。
1959年1月20日,周总理召开了一次会议,大会堂工程项目的负责人均来到会场,会议上周总理首先说的就是安全问题,要求各大负责人抓好工程质量工作,同时也一再强调,决不允许出现“偷工减料”的现象发生。
但即便如此,周总理还是不放心,邀请了梁思成、茅以升等国内著名建筑家,让他们为工程质量保驾护航。
在大会堂的地板铺设环节,原本工期为45天,但为了尽快完成任务,极具智慧的劳动人民想出“推车式”铺地板的方法,结果仅仅用了8天就把任务完成了,而且质量也完全通过。
关于大会堂大门的设计,负责人们想出了多个方案,最后决定用现代化的柱廊式,正门前竖立了12根浅灰色圆形廊柱,再加上周围大大小小共134根圆柱,共同铸造成了大会堂的外观。
根据资料显示,在整个工程里,参与大会堂的建造人数共计30万人次,全国23个省的500多家工厂参与其中,光安装电梯就有43部,铺设的电缆全长可达670公里。
从1958年10月28日开工,到1959年9月10日完全竣工,我国劳动人民仅仅用了10个月时间,就完成了这一伟大的工程,在当时的我国建筑史上可谓是一大奇迹。
毛主席参观大会堂
1959年9月9日,在正式竣工的前一天,毛主席在众人的陪同下,来到大会堂参观,工人们在知道毛主席来了后,大声地喊道:毛主席来了!
正在大会堂收尾的工人们听到后,立即放下手中的干活工具,准备迎接主席的到来。
只见毛主席径直走过宴会厅,然后穿越大会堂,来到主席台,然后笑着问道:“我能抽根烟吗?”
负责大会堂的一位工作人员听到后,打趣道:“当然可以,主席,已经完工了,您是不是在考验我们的消防呢?”
此话一出,在场的人哈哈大笑。毛主席顺手拿出口袋中的香烟,可正准备点烟时,他突然抬头看到天花板,然后问道:“这是谁的主意啊?”
听到主席的问话,众人一同将眼光看向天花板,大家纷纷被眼前的美景吸引。
只见灯火通明的天花板,像向日葵似的排列在屋顶,中间是一块颗亮丽的五角星灯,周围散落有500盏漫天星灯,看起来十分闪耀。
工作人员连忙回答道:“主席,这是周总理的主意,是他和设计师一同设计的。”主席满意地点了点头。
原来在当初设计天花板时,周总理就邀请了多位建设学家和设计师参与此事,他们认为大礼堂空间比较大,人在里面会比较渺小压抑,为了消除这种压抑感,他们决定用漫天星灯装饰天花板,从而给人一种处于星空中的感觉。
后来听说,这一主意主要来自于一位叫张鎛的设计师,是他从古诗“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中吸取的灵感,完美地体现了我国华夏五千年文明的沉淀。
而中间的五角星灯象征着党中央,周围簇拥的漫天星灯寓意56个民族的人民团结在一起,给人一种国泰民安的幸福感。
之所以叫“人民大会堂”,是毛主席的想法,他认为党是为人民服务的,这个建筑也属于人民,所以叫人民大会堂。
1959年的国庆节,人民大会堂迎来了第一批客人,我国重要领导人齐聚于此,一起欣赏这一宏伟建筑。
人民大会堂作为我国政治和外交场合,肩负着时代重任,很长一段时间里,这里一直戒备森严,不允许外人随意进出。
直到1979年1月27日,当年的春晚在此举行时,才对外宣布人民大会堂即将对外开放。
7月15日,人民大会堂正式对社会开放,一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民接踵而至,都想要一睹大会堂的景象。据统计,不到半年时间,大会堂前后共迎来130万人次的观众。
如今,60多年过去了,人民大会堂陪我们走过了无数的风雨历程,也见证了我国的迅速发展和繁荣富强,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民,都应该无比的荣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