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复杂的国际局势中,中美之间的关税战吸引着全球目光,局势波谲云诡。

而就在这关键节点,印度的一个举动,让中印关系也泛起了波澜。

美国副总统万斯携家人及高官访问印度,与莫迪政府互动频繁。

双方宣称在贸易协议磋商上取得“重大进展”,可就在万斯到访当天,印度突然宣布对部分进口钢铁制品征收12%的临时关税,为期200天,主要针对韩国、中国、日本等国家。



这一时间节点的选择太过微妙,很难不让人怀疑印度此举是在迎合美国。

特朗普政府一直试图向其他国家施压,限制中国制造业实力,防止中国绕开关税限制。

印度此次加征关税,或许是其迎合美国印太战略的一步棋,想借此增强自身在与中国谈判时的地位。

从战术角度分析,印度政府可能是想在保持自身所谓“尊严”的前提下,通过牺牲中印贸易,对中国征税,来换取美国的关税豁免或减税优惠。

在这场关税博弈中,印度并非没有损失,但整体表现较为克制,此前特朗普上台后加征关税,印度也未能幸免。

即便心有不满,印度还是将这种情绪压制下来,并且在行动和言论上特别强调中国因素,成为在第三方国家中,通过对美国妥协、对中国强硬来缓解双边贸易矛盾的典型。

与印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越南。越南总理范明政在对美谈判时提出,要确保与美方的谈判和越南现有的国际承诺一致,保障越美贸易公平可持续,同时避免影响其他国际协议或扰乱其他市场。

这表明越南希望在对美谈判争取关税减免的同时,也不想彻底得罪中国,试图在中美之间走钢丝保持平衡。

毕竟越南出口主要面向美国,有着巨大的贸易顺差,美国市场对其至关重要;但在生产链条上,越南又离不开中国。



而日本,作为美国的盟友,在关税战中的表现也值得关注。当初日本率先与美国谈判,特朗普本以为能轻松拿捏日本,让其成为其他国家“投降”的样板,可日本在涉及自身利益的问题上并未轻易妥协。

这也说明,在关税战中,每个国家在面对实际利益时,都会坚守自己的底线。

印度此番对中国钢铁加征关税,看似是在保护本土企业,实则隐患重重。

印度钢铁产业长期依赖进口,近年来虽然产能有所扩张,但仍赶不上需求增长的速度。中国钢铁凭借技术和成本优势进入印度市场,一定程度上挤压了本土企业的生存空间。

此次加税,本质上是“以关税筑墙”,为印度钢企争取短暂的喘息时间,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印度钢铁业竞争力不足的问题。

从长远来看,加税会使印度钢铁企业减少与中国优质钢材企业的交流与竞争,阻碍产业升级;而且,印度钢铁业依赖中国的铁矿石、炼钢设备等上游供应链,关税壁垒会导致成本飙升,中小钢企可能陷入困境,下游建筑、汽车等行业也会因钢铁涨价而承压,进而加剧通胀压力,给经济增长前景蒙上阴影。

对于印度这种在中美博弈中“背后捅刀”的行为,中国绝不会坐视不理。

商务部早已明确表态,坚决反对任何一方以牺牲中方利益为代价达成交易,若出现此类情况,中方必将采取对等的反制措施。

在钢铁问题上,相信商务部会依据损害程度做出恰当反应。

印度若一味地充当美国“遏华工具”,不仅会破坏中印关系回暖的势头,还可能在全球产业链重构的进程中,错失与中国合作的历史机遇,最终自食恶果 。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