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在最近,高亮出演《借名而生》在热播。

也被高明儿媳妇的那句,

希望你借命而生,让人泪目了。



这是在高亮去世两个月后,妻子发的长文中的一句话,

内容满满的都是对他的思念和不舍。



01

两个月前,高亮因肝病突然离世,年仅50岁,

留下一本未完成的《父子》剧本和84岁的父亲高明。

2025年4月24日,

《借命而生》剧终字幕“纪念高亮”让无数观众泪流满面。



他的遗孀首度发文悼念,

字里行间满是对演戏纯粹性的彰显以及对家人的深爱。

从话剧舞台转战影视荧屏,高亮以半生时光诠释了演员的真谛。

遗孀坐在高亮的书房,手指抚过《父子》剧本泛黄的纸页。



剧本扉页写着“献给总说我不够好的老头”,

字迹潦草却有力,仿佛高亮还在案前奋笔疾书。

两个月前,高亮于成都的医院溘然长逝。

家人决定低调操办后事,故而消息并未外传。



直到《借命而生》播出,

剧中刑警队长苏队的退场刺痛了观众的心,

屏幕上那行白字“纪念高亮”才让人们知道,

这位50岁的演员已不在人世。

4月24日晚发布的遗孀悼文,字字泣血。



文中既诉说着高亮对表演的执着,

也点明了他对当下演艺圈的失望。

高亮的演艺生涯始于话剧舞台。

他于总政话剧团跑龙套达十年之久,

在舞台上往往只是角落里一闪而过的身影。



在话剧《男人兵阵》里,他首次挑大梁,

饰演一名普通士兵。

虽台词寥寥,却需以眼神传递出战火中的坚韧。

他为此翻阅了大量抗战史料,甚至跑到军营体验生活。

排练时,他一次次摔在硬邦邦的舞台上,

膝盖磨破了也不喊停。



演出后,观众记住了那个沉默却倔强的士兵,

业内也开始注意这个不善言辞的年轻人。

几年后,他主演的《中国地》更进一步,

剧中他饰演一个为土地奋斗一生的农民,

佝偻的背影和粗糙的双手让观众忘了那是表演。



每一场演出,他都像真的活成了角色,

谢幕时满身汗水,眼神却亮得吓人。

这种对表演的沉迷,让他在话剧圈站稳了脚跟,

也让他对浮躁的演艺圈越发疏远。



流量艺人追逐热搜,综艺邀约蜂拥而至,

高亮却从不接招,推掉了所有与表演无关的活动,

只想安安静静地磨角色。



02

高亮的纯粹不只在舞台上。

到了影视圈,他依然是那个低头干活的匠人。

《借命而生》的片场,他已经病得瘦脱了形,

却还在跟导演讨论苏队的眼神该怎么收敛。



导演陆川后来提起,拍摄最后一场戏时,

高亮强撑着拍完,下了戏就靠在墙角喘气,连水都喝不下。

他从不抱怨,只是反复问:“这场戏行不行?还得再来一条吗?”



这种态度贯穿了他的每部作品。

他从不觊觎主角光环,却总有妙法让配角熠熠生辉。

《打狗棍》里,他演一个不起眼的抗日志士,

戏份不多,但每次出场都带着股子硬气,让人过目难忘。



《光荣年代》的多门,表面吊儿郎当,

实则内心赤诚,高亮的表演让这个角色成了剧中的点睛之笔。

《驻站》的铁路警察大刘

临终前那句“肩章见证担当”,至今还在观众心里回响。



03

高亮的家,却藏着他最深的遗憾。

84岁的高明,如今和老伴住在北京的老房子里,

高明生前父子俩的关系并不总是一团和气。

高明乃资深老戏骨,一生多饰硬汉角色。



他对儿子要求颇为严苛,秉持着严格的家教理念,

在演艺事业与家庭教养上,皆展现出独特的风范。

《打狗棍》片场,高明曾当着全组人的面训高亮,

嫌他入戏太慢。



高亮一声不吭,回去连夜改表演,

第二天重拍时硬是让高明挑不出毛病。

父子间的争执并非仅此一回。

高亮年轻时为自导话剧抵押了房产,

高明气得一个月没跟他说话,觉得他太不务实。



可高亮认定的事,从不回头。

那部话剧虽不卖座,却让高亮摸到了表演的灵魂。

他后来开始筹备《父子》,

想通过这部自传体话剧跟父亲说点心里话。



剧本写了一半,高亮却倒下了,

留下的只有扉页上那句未尽的献词。

高明的悲痛隐匿于沉默之中。

2月11日,高亮去世那天,

高明签下病危通知书后,再没公开露面。



4月25日,媒体拍到他在北京的公园里,

步履蹒跚,手里的保温杯冒着热气。

他低头走路,脸上没有表情,像是在躲避所有目光。



知情人透露,高明每日于家中观看《驻站》,

每逢到大刘的戏份便会暂停,

将那短短数分钟的画面反复观看。

失去独子的痛,只有他自己清楚。



身为家中唯一的男性,他绝不能倒下,

唯有以沉默之力撑起这个家。

遗孀也在尽力守护家人。

她在悼文中提到,

公婆的晚年由她来陪伴,孩子由她来抚养。



就在最近她还发了一段,

中高明和老伴在吃饭,神情黯然,

即使高明戴着帽子,本来就头发全白的他,

戴上帽子,也掩盖不了白发,

看模样他也苍老了许多。



她整理高亮的遗物时,

发现他除夕夜还在改《父子》的剧本,

哪怕腹痛难忍,还叮嘱她别让高明知道病情。



04

《借命而生》的热播,让高亮的故事又回到了聚光灯下。

剧中苏队的退场,带着一股宿命的悲凉。

苏队背负愧疚,拼尽全力想救赎,却终究倒下。



这角色像极了高亮自己——一生都在为表演拼命,

却在最想说的话还没说完时戛然而止。

观众重温他的作品,才发现高亮的每一次出场,

都像在用生命演戏。



《男人兵阵》的士兵,眼神里藏着不屈;

《中国地》的农民,背影里刻着沧桑;

《打狗棍》的志士,拳头里攥着怒火;

《光荣年代》的多们,笑声里透着真心。

这些角色拼凑出高亮的半生:一个不求名利、只想演好的演员。



高亮的纯粹,在流量时代显得格格不入。

他从不炒作,从不迎合市场。

有人劝他上综艺,拍点流量剧,

他只回一句:“演戏是我的活儿,不是生意。”

他推掉的邀约,足够别人红好几年。可他不在乎。



拍《驻站》时,他查了半个月的铁路警察资料,

连肩章的佩戴方式都学得一板一眼。

拍《借命而生》时,他病得站不稳,

还在研究苏队走路的姿势。

这种认真,业内人佩服,观众也看在眼里。



他的作品从不借流量取胜,

然总能令人铭记角色,而非演员自身。

遗孀的悼文,点燃了观众对高亮的思念。

她写道,高亮像个老匠人,把灵魂浇在每一个角色上。

他不追逐明星的光环,只想做个传递人间悲欢的使者。



这话让人们想起《借命而生》的最后一幕,

苏队倒下的瞬间,眼神里满是不甘和遗憾。

戏里戏外,高亮的生命仿若重叠。

他用50年的时间,告诉所有人,

演员的意义不在于镁光灯,而在于角色背后的真心。



05

导演刘雪松曾评价高亮,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他的作品获得了大家的喜爱,

只是生命短暂,但是他留下的作品还在。



信息来源:
1、演员高亮突发疾病去世,亲人通过他的朋友圈发布讣告:新浪新闻
2、高亮《驻站》今晚二轮播出,导演刘雪松悼念老友:红星新闻
3、电视剧《借命而生》第1集(爱奇艺版/2025年)片尾字幕43秒至30秒至46分00秒:爱奇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