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风起堂主人
来源 | 风起堂观察(funqitun)
投稿 | funqitown(微信)
▲ 华为海外某国原办公楼
1
华为员工父亲来电:公司要不要管一管?
一个刚加入社会的打工人,要想三年赚够一百万,几乎是万万不能的。
但是,在华为,却可以。
华为前党委书记周老师给华为干部上课时,讲了一个小故事。
一天,一位员工父亲给周老师打来电话,说自己儿子毕业后到华为没几年,就给了他好多钱,还帮家里在县城买了房。
这位老父亲,农民出身,非常淳朴,因为儿子毕业没几年赚钱太多,担心儿子走了歪门邪道,很着急,就打电话给华为领导,说是想问问儿子“在华为到底做什么工作,你们公司要不要管一管?”。
周老师问他儿子在哪里工作,老人说不清楚,只知道是在外国。
周老师要了员工姓名一查,发现员工人在伊拉克,是艰苦补助最高的国家之一。
于是,周老师让这位老父亲放心,他儿子在华为确实挣了很多钱,但没干什么坏事(案例来源于李英羽《华为三十年——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化》)。
华为管理顾问田涛在书中,也讲述过一个华为人外派海外的故事:
一位华为90后,加入华为后不久,也选择了去海外,而且是非洲。
他的想法很简单,因为非洲的待遇高,三年就能赚够100万,等赚够了钱就打算辞职,然后去美国留学。
但是,这小伙在非洲连续干了5年也没走,而他赚的钱早已超过他最初的小目标。
因为到非洲的第二年,他就被提拔了。
这位华为90后在非洲,不但实现了经济上的独立,更实现了自己的事业成长。
的确,一个华为新人想要达到年薪100万,如果在国内要10年左右,但是如果选择去海外非洲等艰苦地区,3-4年就可以实现综合年薪100万。
所以,很多加入华为的年轻人,不想按部就班但又想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大多就选择了去海外艰苦地区。
没错,这就是华为,只要肯吃苦,就可以麻袋装钱,就可以当“将军”。
02
有海外“安家费”,但也派人难
其实,在华为国际化的早期,往海外派人,也很难。
华为从1997年开始,就已经外派国内员工到海外了,华为外派海外的员工补助政策也随之出台。
那时候的华为外派政策:外派海外员工可领一笔“安家费”,按三年计算,市场一线员工20万元人民币,平台职能类员工15万元,每年按员工当年已外派时长折算发放一次,外派满3年后不再发放,且不分员工级别和国家差异。
但是,“安家费”政策虽然也刺激了员工的外派意愿,却只管3年,导致很多外派员工在海外呆够3年就要求回国,严重影响到海外业务的健康持续发展。
2004年,华为海外市场急需用人,但国内各部门却应者寥寥。
2004年3月,华为在伊拉克刚签下一笔合同,需要从国内派出数名员工到当地进行客户沟通和工程交付,结果,外派4人中有3个一听是去伊拉克,直接就离职了。
时任华为全球技术服务部总裁刘江峰怒批:
有些干部任尔急火攻心,我自岿然不动,讨价还价,讲条件,讲困难,全然不理会目前海外面临的形势;
有些主管,总是借口国内的这事那事,迟迟对海外的干部和人员输出无法及时完成,一线需求无法及时响应和解决,从思想和态度上仍然存在严重问题。
很显然,“安家费”的外派补助政策无法达到对外派员工的有效激励。
▲ 华为伊拉克巴格达团队合影
03
“大棒”加“胡萝卜”:钱到位了都好说
为了解决人员出海难的境,华为出台了一系列措施。
1、入职华为的准入条件:
华为阶段性的人员招聘政策上,有了一项准入条件。
在此期间,所有申请加入华为的人,都要面对华为职位申请表中的“要命”选择题:“请问你入职华为后,希望被分配到哪里?四个备选项分别是:A国内大城市;B国内任何代表处;C国内外任何代表处;D国内外任何代表处(含艰苦、疾病和战乱国家)”。
无论你简历看上去有多完美,只要你没选择艰苦地区那一项,你就被一票否决了。
2、“大棒”政策:
“大棒”政策主要针对华为各级管理者,一是对指令性人员输送计划执行考核,考核结果与其个人年度奖金、工资和晋升挂钩;二是对干部实行全球任用原则,如果拒绝海外任命,直接解职,成为普通员工。
在华为人力资源体系工作过14年的李英羽老师,在2007年共事过的一位华为资深财经专家,其在华为工作已十多年,公司要求外派海外时没去,结果就从二级部门主管职位上被免职,成为一位专业员工。
3、“胡萝卜”政策:
顾名思义,即激励机制,分配机制。
2006年,一位在全球4大人力资源咨询公司之一就职多年的薪酬专家重归华为后,主导重新设计了华为员工外派新的补助方案,并在2008年2月开始实施。
2008年2月起,华为新的外派政策为:外派补助包括离家补助、艰苦补助、伙食补助共三个类别。发放方式是:全部按月发放,员工结束外派回国才停止发放。每项补助都有明确的激励要素和发放目的。
① 离家补助:是为补偿员工背井离乡、承受文化差异和生活不便带来的困难,补助标准按员工实际工资的75%计算。如果工资低于15000元人民币,则直接按15000*75%计算。
② 艰苦补助:是对员工长期生活在艰苦地区而给予的回报,按照不同国家艰苦程度定级,确定六类金额标准,最艰苦的六类标准为100美金/天(五、四、三类分别为70、50、40美金/天),二类(较发达地区)25美金/天,最发达的一类国家艰苦补助为0。
③ 伙食补助:是为确保员工在外派期间合理的伙食投入,保证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根据各国生活水平和物价指数,确定三档伙食补助标准(即15/20/25美金/人/天),但由公司直接支付给当地食堂,不发放给员工;同时“随军”家属也按员工标准的一半享受伙食补助,以鼓励家属到海外陪同员工生活。
▲ 华为海外某国员工及“随军”家属合影(徐方明供图)
举例来说,一个月薪1万RMB的员工外派至六类艰苦地区,每月可获收入=1万RMB(工资)+15000*75%(离家补贴)+3000美金(艰苦补助)+450美金(伙食补助),约相当于46000元RMB,一年基本收入约为55万元RMB。注意,这还是不包括自动涨薪、年终奖、项目奖及分红收入。
此外,如外派所在国家发生战争,华为还有战争补助,也是按天算(知乎上能查到,有华为员工在伊拉克拿到过75美金/天、200美金/天)。
新的外派政策一经执行,华为员工外派积极性大为提高,外派艰苦地区的意愿增强,尤其大大刺激了低职级员工的外派意愿,并且外派后人心稳定,不再轻易思归。
外派新政与旧策相比,华为整体成本上升了30%,但却激励了更多的华为员工去海外“抢单”,极大的促进了华为海外市场的大发展。
果然,“钱分好了,管理的一大半问题就解决了”。
当然,除了物质利益,华为在晋升通道上也是大幅倾向于艰苦地区人员。
任正非表示,“年轻人在非洲很快就当上‘将军’。你在非洲干,就朝着这个非洲‘将军’的标准,达到了就是‘将军’,就可以拿‘将军’的钱”。
比如,一个欧洲的候选干部,和一个尼日利亚的候选干部,同等条件下,华为一定优先提拔尼日利亚的干部。
任正非说,华为“倡导在思想上艰苦奋斗,没有说过要在生活上艰苦”,“奋斗的目的就是为了过上幸福生活”。
如今,华为外派的“非洲员工根本不想回来”,任正非在公开访谈中如此表示。
这才是华为“以奋斗者为本”的真相。
参考资料:
李英羽著《华为三十年——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化》;
田涛、吴春波合著《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
田涛著《华为访谈录》《理念·制度·人》《我们为什么要做企业家》《在悖论中前进》;
吴春波著《华为没有秘密》1/2/3;
黄卫伟著《价值为纲》《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