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战争工业机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进口的原材料,尤其是从瑞典耶利瓦勒矿区开采提炼出的铁矿石,依照两国协定这些铁矿石会海运至德国,而该海运航线则会经过中立的挪威沿海海域运往德国。但阿道夫·希特勒则对此忧心忡忡,因为盟军随时可能会通过入侵挪威来干涉这些重要的原材料出口给德国,并且可谓是拥有充分的理由。自1939年11月以来,芬兰就一直遭受到苏联的进攻,而温斯顿·丘吉尔则主张以军事援助芬兰为借口,借机夺取挪威抑或至少是控制其至关重要的采矿区。苏芬战争的偃旗息鼓消除了该战争阴谋的可能性,然而英军、法军、波兰军队则仍在酝酿着进攻挪威。
与此同时,德意志国防军已经在为相同的战略行动开始磨刀霍霍。在希特勒的计划表上,11月初的作战计划则是“黄色方案”,而随着该作战计划的推迟,他对于盟军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意图一直焦虑不安,而且这种情绪在他身上与日俱增。1940年2月15日,英国皇家海军无视挪威中立国地位,袭击了停泊在挪威领海海域的德国“阿尔特马克”号补给船。该补给船上载有英国战俘,这些战俘由“海军上将施佩伯爵”号袖珍战列舰俘获并被转运至这艘补给船上,7名德国士兵在这次袭击交火中丧生,英国战俘则全部被英国皇家海军营救而重获自由。希特勒对此忍无可忍,他最终决定放开手脚对这一地区诉诸武力,下令向丹麦和挪威展开入侵行动,而指挥这场作战行动的则是早已蓄势待发的尼古劳斯·冯·法尔肯霍斯特步兵上将。新的作战行动优先于之前的所有命令,而此后不久希特勒的战刀即将挥向低地国家和法国。
1940年2月17日,英国皇家海军“哥萨克人”号驱逐舰在营救了被关押在“阿尔特马克”号补给船上的英国战俘后返回利斯。
1940年2月17日,英国皇家海军“哥萨克人”号驱逐舰在营救了被关押在“阿尔特马克”号补给船上的英国战俘后返回利斯。
“南威悉河演习”行动旨在占领丹麦,入侵挪威则是规模更大的“北威悉河演习”行动,而这场大手笔的作战行动需要德意志国防军的海陆空三军部门倾力配合。德军袭击丹麦通常会被解读为是一场兵不血刃的政变,在“威悉河演习”行动的战史记载中无足轻重。然而,对丹麦军队的抵抗尽管来说相对是徒劳且短暂的,但是德意志国防军所遭受的伤亡程度却几乎与实际参战人数不成比例。德国对丹麦本身并无浓厚兴趣:这个弹丸小国注定要被德国入侵的,以确保德军入侵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作战行动的南翼万无一失,并且奥尔堡可以充当前沿机场为德国空军所用,以此可从空中打击挪威。尽管丹麦有可靠情报显示德军入侵已成燃眉之势,然而丹麦政府却拒绝准许军队进行防御部署,唯恐此行为会激怒德国。
勃兰登堡部队在“威悉河演习”行动中的作战任务非常小,他们首先将袭击丹麦的作战行动代号命名为“无忧宫”行动。4月8日夜晚,28岁的罗伯特·索尔根弗雷中士(拉脱维亚人)率领一支小分队,他们身着便装在弗伦斯堡附近越过德国和丹麦边境线。索尔根弗雷的作战任务是迅速占领廷列夫火车站,确保该铁路线正常运行并且能够于次日为德国所用。在毫无设防的情况下,该火车站迅速落入德军之手,4:15时,德军迅速攻破丹麦边境小镇克鲁索,丹麦防卫部队与德军展开了一场小规模战斗,德军损失了两辆装甲车辆和三辆摩托车。丹麦防卫部队被迫迅速后撤,一人战死,一人受伤,德军继续前进并且立刻与索尔根弗雷的勃兰登堡部队取得了联系,随后这支勃兰登堡小分队返回德国。(1941年4月25日,罗伯特·索尔根弗雷在勃兰登堡部队的一次训练事故中丧生。)
4月8日夜晚,德意志第三帝国海军与挪威军舰在奥斯陆附近海域爆发小规模战斗,5:00时,德国大使同时以口头和书面形式知会挪威政府,贵国政府应当“请求”接受德国军事保护,理由是同盟国军队即将出兵占领贵国,贵国形势已是岌岌可危。丹麦政府也收到同样的口头和书面照会。丹麦政府在德国的抗议声中选择了默许,而挪威政府则断然回绝。德国的空降猎兵部队和水陆两栖作战部队依照行动计划入侵丹麦,德军只遭遇到零星的抵抗。随着德军乘坐运输舰“汉萨同盟但泽”号由海路登陆至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北威悉河演习”行动的进展一切显得格外顺利。其余德军水陆两栖作战部队则在米泽尔法特附近以及在盖瑟、尼堡、科瑟登陆,旨在保护小贝尔特海峡上的桥梁不被丹麦军队摧毁破坏。德军和丹麦军队在德国与丹麦的边境线上展开激烈交火,直到丹麦政府正式宣布投降,历时将近6小时短暂却猛烈的交火才得以停息,然而德军付出的代价却是203人阵亡,12辆装甲车辆被击毁或损坏以及4辆坦克被损毁。丹麦军队的损失则是16人阵亡,20人受伤。
1940年4月9日,德军装甲部队的“一号坦克”群进入奥本罗
1940年4月9日,位于奥本罗南郊的丹麦军队阵地
在挪威,攻守双方的战斗则将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尤其是在纳尔维克和特隆赫姆及其周围地区,德军从开战就建立起数个滩头登陆阵地,并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加固防御,然而,在挪威奥斯陆的德军主滩头登陆阵地上,向北面发起的突袭作战却以失败告终,德军的包围口袋未能相连。冯·法尔肯霍斯特的情报机构在“威悉河演习”行动之前对挪威的军事实力进行过评估,然而他们高估了挪威军队的规模却又低估了其军队的作战意志以及作战素养。尽管同盟国的远征军同样在挪威登陆,然而盟军部队的协调作战能力却极为差劲,部队混乱不堪,但是这支同盟国远征军依旧成功迟滞德军向北发起攻击的势头,向北挺进的德军锋芒锐减。在“北威悉河演习”行动中,特奥多尔·冯·希佩尔上尉的勃兰登堡部队并未列入第一批参战部队,然而随着挪威军队的顽强抵抗逐渐让战事趋于白热化,并且英国、法国以及波兰援军的到来,勃兰登堡部队随即开赴战场。
1940年4月9日,德国重型巡洋舰“布吕歇尔”号被击沉于奥斯陆峡湾
一支新的部队成立,番号“北排”——实际上其人数规模更像是一个连——该部队就是针对挪威这一潜在对手而在勃兰登堡州哈弗尔河河畔组建起来的。约翰·卡尔·菲希特戈特·齐尔希少尉,出生于莱比锡,前不久他恰好度过27岁生日,他现在被任命为“北排”的指挥官,随后该排又被细分为几个独立的小队。4月9日,4个波兰营在法国指挥官率领下于纳尔维克附近地区登陆,该部队立即组建成波兰独立高地旅。第1小队,大多数士兵来自于上西里西亚地区,他们的作战目标就是袭击位于纳尔维克附近的这支波兰军队。第2小队,这些士兵主要是巴勒斯坦裔德国人,由朗格中士指挥,联合第2小队参加作战的还有一支番号“山排”的部队,部队中的主要成员来自于南蒂罗尔,这是支山地作战部队,指挥第2小队和“山排”进行协同作战的指挥官是弗里茨·贝内施少尉。
4月20日,由胡贝特·克维奇少校率领的“克维奇”特遣队搭乘容克斯Ju-52运输机降落至奥斯陆,并且设立了前进作战指挥部,当晚英军出动作战飞机对这个德军新近占领的小型机场实施了轰炸,仍停留在该小型机场的4架容克斯Ju-52运输机被英军作战飞机炸毁。胡贝特·克维奇收到由冯·法尔肯霍斯特的参谋长埃里希·布申哈根上校向其发出的简要作战指示。该作战指示中的命令内容对于勃兰登堡部队来说,作战范围分布相对较广。这次作战代号命名为“卡尔”行动,胡贝特·克维奇的特遣队大多身着便装,负责夺取并控制桥梁和其余河道渡口,确保不被盟军和挪威军队破坏;清除或标记出迟滞德军作战行动并影响道路通畅的地雷;尽可能地破坏盟军的部队调动以及瘫痪挪威陆军的通信中心。胡贝特·克维奇的特遣队还会渗透至盟军和挪威军队的后方,破坏其后勤补给运输线,攻击并摧毁这些部队的后勤物资中心。
1940年4月9日,发起入侵挪威的第一天,德军部队进入奥斯陆
4月底,当“北排”的第一批作战队员抵达奥斯陆,胡贝特·克维奇立即下令开始执行作战任务,他率领他的先头部队于5月1日从奥斯陆搭乘容克斯Ju-52运输机朝位于特隆赫姆(即奥斯陆以北城市)的德军第181步兵师前线阵地飞去。此后不久,弗里茨·贝内施的“山排”脱离胡贝特·克维奇指挥,他们接到命令配合德军第2山地师进行作战,目标直指纳尔维克。之前德军的进攻部队在纳尔维克陷入窘境,被迫转入防御态势,不久之后,该德军部队撤出纳尔维克向挪威东部地区转移,现在德军第2山地师加入战事,正试图增援德军的进攻部队打算重新夺回纳尔维克。
在攻击前进的过程中,德军部队在摩城方向与对方部队展开激战,“山排”随即投入作战。这支山地部队沿着拉纳峡湾旁的主干道攻击前进,之后部队在达尔斯河遭到对方部队的猛烈顽强阻击而裹足不前,防御部队中包括英军第1苏格兰禁卫营(欠C连,C连驻防于挪威博德)、英军第1独立连、英军第51“威斯特摩兰郡和坎伯兰郡”皇家野战炮兵团第203“坎伯兰郡”野战炮兵连所属的4门25磅炮、英军第55“德文郡”皇家轻型防空炮团下辖的一个博福斯式40毫米高射炮连以及其他更小型的附属分遣队隶属于一支挪威部队(整支防御部队则被盟军称之为“特拉佩斯科”)。在猛烈的防御火力的阻击下,“山排”向东挺进和德军第2山地师的一个连开始巧妙地向侧翼包抄,他们横渡达尔斯河并到达安德菲斯克湖,随后向西挺进,从后方对这支防御部队发动攻击。由于德军的作战应变能力和行军速度,导致西北远征军的英军指挥官克劳德·奥金莱克中将在写给大英帝国副总参谋长约翰·迪尔将军的信件中,在提到关于眼下部队正在进一步仓皇撤退时,他抱怨道:“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们的士兵不能像德军那样进行机动作战,不过,显然他们并不打算这么做。”
弗里茨·贝内施的作战队员们协助德军第2山地师占领了位于摩城的采矿区和冶炼厂,但是在5月18日却未能阻止撤退的英军部队摧毁位于瑞纳河上的桥梁。然而,盟军“特拉佩斯科”防御部队的大部分后勤补给物资外加所有英国皇家炮兵所属的25磅火炮以及电缆以及通信设备全部被英军遗弃,最终被德军悉数缴获。“山排”继续和德军第2山地师并肩作战,并追击撤退的盟军部队,弗里茨·贝内施的作战队员们利用强征而来的自行车向着谢斯塔峡湾挺进,并且使用轻型武器与盟军部队展开交火,与此同时,在龙南的盟军部队乘坐1艘大型渡轮和10艘拖网渔船开始从挪威撤离。在弗于斯克,同样的场景模式在这里上演,盟军部队开始陆续撤离挪威,而德国空军则对这些目标发动毁灭性袭击,在博德,最后一批盟军部队从海上撤离。
“北排”部队经过精挑细选,从他们的亲密战友中组建出了一支精锐的小分队——总共人数为11人——其中一支5人小组,在弗里德里希·戴宁格尔陆军二级下士的带领下乘坐卡车从特隆赫姆向孔斯穆恩挺进,旨在破坏沿途的挪威电话通信联系。他们随后从孔斯穆恩乘坐小型摩托艇抵达福尔德雷德,之后再由陆路向泰罗克前进。5月份的最后一天,这支作战行动小组沿着一条七拐八弯的羊肠小路到达宾达尔斯峡湾附近的维克,随即便遭受到对手的顽强抵抗。一枚弹片击中戴宁格尔的钢质头盔,他随即失去意识长达24小时,同时,23岁的战斗工兵京特·恩斯特·贝格曼(奥地利人)战死。这支作战小分队试图撤出战斗,避免被对方部队包围,然而在次日清晨,他们被俘虏了。这些俘虏中,包括戴宁格尔,随后他们被带到斯科帕岛上的战俘营,其位于挪威北部特罗姆瑟附近。他们一直被关押在此,直到挪威政府宣布投降,才得以获释。
1940年5月10日,德意志国防军开始实施之前延期执行的“黄色方案”,对法国和低地国家发起进攻,致使盟军部队决定撤出挪威战场。尽管在纳尔维克,盟军获得了局部胜利,但是奔赴挪威的同盟国远征军协调作战能力一直十分差劲,部队已经毫无秩序可言,该盟军远征部队犯下的致命错误就是根本无视挪威军队的存在,他们和挪威部队之间几乎毫无合作。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6月12日,不可避免的事情发生了,挪威政府宣布投降,同时,灾难也同样降临在了欧洲大陆上的盟军部队。弗里德里希·戴宁格尔陆军二级下士和他的战友们于6月19日抵达奥斯陆重新归建“北排”,和剩余的部队成员继续并肩作战。胡贝特·克维奇的特遣队在挪威战场的战斗中,有两人战死,一人身负重伤。直到6月12日,尼古劳斯·冯·法尔肯霍斯特步兵上将从特隆赫姆发出一封信件致参加这次作战行动的勃兰登堡部队队员们,称赞他们的“献身精神,他们的胆魄以及他们杰出的战果”。该勃兰登堡部队的行动队员们从奥斯陆返回到他们的德国总部,在此期间部队的其他行动小组,大约一个营的兵力,已经加入到低地国家和法国战场的战斗之中。
德军入侵挪威地面部队总司令兼德军第21集团军总指挥官尼古劳斯·冯·法尔肯霍斯特步兵上将
1940年4月9日,德军发动“威悉河演习”行动的全景作战示意图
参考资料
Paterson,Lawrence, Hitler's Brandenburgers: The Third Reich Elite Special Forces, Naval Institute Press,Annapolis, Marylan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