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高血压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健康问题。据统计,全球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人患有高血压,它如同隐匿的“健康杀手”,悄无声息地威胁着人们的心血管健康。那么,血压究竟该如何管理呢?让我们一起来深入了解。



一、认识血压


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正常成年人的血压范围一般为收缩压90-139mmHg和舒张压60-89mmHg。当血压持续高于正常范围时,就可能被诊断为高血压。血压并非一成不变,它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情绪波动、运动、饮食、睡眠等。


二、血压管理的重要性


长期高血压若不加以有效管理,会给身体带来诸多严重危害。它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如冠心病、脑卒中等。这些疾病往往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通过合理管理血压,可以有效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保护身体健康。


三、血压管理的方法



健康生活方式

01

合理饮食

控制盐摄入:减少钠盐的摄入是控制血压的重要措施。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人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少吃咸鱼、腌肉等高盐食物,尽量选择新鲜食材,自己烹饪饭菜,避免食用加工食品中隐藏的高盐成分。

均衡膳食: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低脂奶制品、瘦肉、鱼类、豆类等食物的摄入。这些食物富含钾、镁、钙等矿物质以及膳食纤维,有助于调节血压。例如,香蕉富含钾元素,对维持心脏正常功能和稳定血压有帮助;菠菜等绿叶蔬菜含有丰富的镁,能促进血管扩张,降低血压。


限制饮酒:过量饮酒会导致血压升高,建议高血压患者不应饮酒,若饮酒,男性每日饮酒的酒精含量不应超过25克,女性减半。

02

适量运动

规律的运动有助于降低血压。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速度一般保持在每分钟100-120步左右;慢跑,速度根据个人情况而定,但要保持适度的运动强度,使心率加快、呼吸加深;游泳也是不错的选择,能锻炼全身肌肉。

除了有氧运动,还可以结合一些力量训练,如举重、俯卧撑、仰卧起坐等,有助于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率,对血压控制也有益处。运动时间可选择在早晨或傍晚,避免在中午高温时段进行剧烈运动。


03

戒烟限酒

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同时,吸烟还会增加血液黏稠度,促进血栓形成,加重心血管疾病风险。因此,戒烟是血压管理的重要环节。此外,如前文所述,要限制酒精摄入,避免酒精对血压的不良影响。


04

心理平衡

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导致血压波动。保持心理平衡至关重要。学会通过各种方式缓解压力,如听音乐、阅读、旅游、与朋友聊天等。培养兴趣爱好,丰富生活内容,有助于放松身心,稳定血压。每天保持充足的睡眠,一般成年人需要7~8小时的睡眠时间,良好的睡眠能使身体各器官得到充分休息,对血压调节也有积极作用。



血压监测

01

定期测量

高血压患者应定期测量血压,了解血压变化情况。建议家庭自备血压计,每天早晚各测量一次血压,并做好记录。测量血压时要注意保持安静、放松,测量前避免剧烈运动、情绪激动、喝咖啡或浓茶等。测量时手臂应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按照正确的测量方法进行操作,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除了日常自我测量,还应定期前往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血压复查,以便医生根据血压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02

动态血压监测

对于血压波动较大或怀疑有白大衣高血压(即仅在医院测量时血压升高)的患者,动态血压监测是一种更全面的评估方法。它可以连续记录24小时内的血压变化情况,包括血压的波动规律、血压最高值和最低值出现的时间等。通过动态血压监测,医生能更准确地了解患者的血压状况,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

01

遵医嘱用药

如果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血压仍未达标,或血压升高较为明显,就需要及时启动药物治疗。患者一定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服药,不要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即使血压暂时控制良好,也不能擅自停药,以免血压反弹。不同类型的高血压患者适用的药物不同,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血压水平、有无并发症等,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


02

了解药物副作用

降压药物可能会有一些副作用,常见的如头痛、头晕、乏力、咳嗽、水肿等。患者在服药过程中如果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生,医生会根据情况调整药物种类或剂量,以减少副作用的发生。同时,患者要了解所服用药物的注意事项,如某些药物需要在饭前或饭后服用,避免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等。



其他注意事项

01

避免突然改变体位

高血压患者在起身、起床、从卧位变为坐位时,动作要缓慢,避免突然改变体位导致血压急剧下降,引起头晕、黑矇甚至晕厥等症状。尤其是老年人,身体调节功能相对较弱,更要注意这一点。++

02

注意保暖

寒冷天气会使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因此,在寒冷季节要注意保暖,及时增添衣物,避免身体受寒。


审核:娜姐

主编:敏儿

编辑:蕾蕾

来源:成都市双流区中医医院

1

2

3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