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时报援引路透社报道,在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帕哈尔加姆镇发生针对游客的枪击事件造成20多人死亡后,特朗普在“真实社交”网站上表示:“克什米尔传来令人深感不安的消息。美国坚定地与印度站在一起,共同打击恐怖主义。我们为遇难者的灵魂祈祷,也为伤者早日康复祈祷。我们全力支持莫迪总理和伟大的印度人民,并向他们致以最深切的同情。”报道称,印度总理莫迪中断了沙特阿拉伯之行返回国内,他批判这一“令人发指的行径”,并承诺将把罪魁祸首“绳之以法”。
印度内阁安全委员会决定:印度立即暂停执行《印度河河水条约》,停止河水共享的合作,直到巴基斯坦“可信且不可撤销地”放弃对跨境恐怖主义的支持。关闭印巴之间印度一侧的阿塔里综合检查站。禁止巴基斯坦公民持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免签计划签证前往印度。此前签发给巴基斯坦公民的任何SVES签证均视为已取消。目前持SVES签证在印度的巴基斯坦公民必须在48小时内离开印度,巴基斯坦驻新德里高级专员署的全部军事顾问被宣布为不受欢迎的人。
莫迪(资料图)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纷纷发声谴责,但考虑到克什米尔地区的敏感性,并未深入触及当地的政治争议。古特雷斯倒是提了一嘴,但也只是说希望通过政治手段解决冲突,暗示以暴制暴并非良策。相比之下,美国和以色列这对亲密盟友的表态就要强势多了。特朗普在社交平台上写道,克什米尔的恐袭事件令人不安,美国将全力支持印度人民和总理莫迪,与其一起打击恐怖主义。以色列外长萨尔也表达了类似的立场,这符合美以一贯的“反恐战略”。
这起事件发生在莫迪政府努力“重塑克什米尔形象”的关键阶段。近年来,印度当局试图通过加强安全管控和经济刺激计划,将印控克什米尔包装为“安全、可投资、可旅游”的新兴目的地,向外界宣称“局势已经正常化”。然而,一场针对游客的血案,直接击碎了印度政府精心营造的和平假象,也向世界昭示了克什米尔地区潜藏的深层紧张与对抗依旧尖锐。枪声再次提醒人们:这个饱受争议的领土从未真正回归稳定,任何片面的强行整合都只是表面文章。
莫迪(资料图)
据悉,这是印控克什米尔地区近年来人员损失最严重的一起袭击事件。一个名为“克什米尔抵抗运动”的激进组织已宣布对此事负责,强调袭击是为了表达对超过8.5万“外来者”进入克什米尔定居的不满。印度安全部门则再次将矛头指向了巴基斯坦,强调“克什米尔抵抗运动”等激进组织背后站着的是巴政府,并暗示此次枪击事件与巴陆军参谋长穆尼尔不久前的一次讲话有关。印度官方认为,穆尼尔的发言激励了当地的反对派武装人员,是此次袭击的“催化剂”。
莫迪将该事件定性为“恐怖袭击”,扬言定要将元凶绳之以法。随即,他中断了对沙特的外事访问,匆匆紧急返回印度。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按照英国《经济学人》的说法,一个疑似由当地民族主义者组成的组织宣布对此事负责,声称袭击原因是近年当地涌入了大量外来定居者。然而印度警方却认为,袭击者是想亲巴勒斯坦的反印人士,印度有影响力的前军官还在指责是巴军策划了事件。有专家忧心,印巴或因克什米尔问题再度爆发小规模战争。
莫迪(资料图)
克什米尔问题一向都是印度最敏感的神经。这次袭击也让印度政府措手不及,后续是否还会升级,还有待观察。原本在沙特访问的印度总理莫迪也为此提前结束访问,回国主持大局。这次袭击也再次印证了印度是个“泥足巨人”的事实,要想参与大国博弈,印度首先要做的是解决好内部矛盾。如果自身的脆弱性得不到改善,其外交战略的雄心壮志也无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