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4月26日讯 日前,全国最美志愿者、山东省道德模范、抗美援朝退伍老战士孙广瑞走进丝绸路街道大世界社区文化书院,通过榜样人物带动与经典诵读相结合的形式,营造“爱读书、读好书”的浓厚文化氛围,让阅读成为传递知识、滋养心灵的文化纽带。活动现场,95岁的孙老结合亲身经历,深情讲述抗美援朝战场上书籍对战士精神世界的特殊意义。他动情说道:“读书不仅能铭记历史,更能让我们珍惜今天的和平。”


今年以来,周村区集约资源、优化布局、强化技术赋能,以文化书院与数字智能开放服务平台建设为要,持续优化全要素流通环境,全面助推各项工作提质增效,逐步构建覆盖全区的立体式文化服务模式,推动优质文化资源下沉基层,为新时代基层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周村路径”。


强化高位推动 明确文化书院建设“总思路”

为确保上级精神与群众需求有效对接,周村区积极与区人社局、区教体局、区老干服务中心等单位沟通协调,并深入各镇、街道、村居开展20余次实地调研和座谈交流,就文化书院的建设内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根据调研交流情况,周村区制定了“一三三四”的建设思路。即:以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建设家门口的优质精神文化“粮仓”为总体核心,充分挖掘“政府、社会、社区”三方资源,推行“文化主理人、师资队伍、数智平台”三条支撑体系,实施“资源清单建库、全龄友好直达、文化空间拓展、品牌扩面传播”四大工程,推动全区文化书院“九个一”。


强化三方驱动 打好文化书院课程建设“组合拳”

挖掘政府资源。周村区委宣传部与区文旅局、区人社局、区老干部服务中心等单位进行对接联系,充分吸收党委、政府部门已具备的老年大学、创业就业培训等方面资源,设置了老年养生、摄影、书画等40余门文化书院课程。吸收社会资源。充分吸收淄博市开放大学(山东轻工职业学院)、周村区开放大学(淄博机电工程学校)师资力量,加强与区教体局、区民政局等单位对接,面向全区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征集课程项目,增设少儿国画等50余门课程。匹配社区资源。将退休干部、教师、行业专家、健身达人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纳入书院师资,联合村居,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便民服务驿站等资源,实现阵地资源有效对接。同时,吸纳民间艺人、艺术团体等组建文化书院志愿团队,促进文化教育服务常态长效。大街街道荣和社区联合共建单位、驻地社会力量组建网格服务团组,开展“幸福邻里”公益集市活动,辖区700多名居民学到了急救知识。同时还与红烛志愿服务中心、麦田公益等社会组织共同打造“暖巢行动”“开班润苗”等3个公益项目,常态化开展青少年传统文化素质拓展、应急救护知识培训、亲子互动等课程30余次,累计服务500余人次。


强化支撑体系筑牢文化书院建设“压舱石”

推行“文化主理人、师资队伍、数智平台”三条支撑体系,明确了各社区文化书院“谁来牵头、谁来教学、谁来助力”的问题。主理人选配遵循社区意愿,实行灵活选拔,确保人选适宜。师资方面,探索“公益+市场化”模式,积极吸纳民间艺人、退休教师及文化志愿者团队参与。在数智平台方面,积极与广电公司沟通,准备通过设置文化书院栏目、搭建广电“慕课”方式使各类课程资源上“云端”。荣和社区、凤鸣社区等已成功开展包括舞龙、京剧、民乐、太极拳在内的多种文化课程,面向社区居民提供服务,累计受益群众超过3500人次。

对接优质党政资源 提供数智文化体验

周村区委宣传部会同周村广电公司完成对全区各村居数字电视接入情况调研,建立全区数字电视接入情况总台账,明确了分批次建设的工作步骤。已确定首批9个市级、25个区级试点社区建设任务,初步设置“文明周村”“美德讲堂”“文化书院”“学习强国”等11个栏目,当前正对栏目进行调整优化,完善内容细节,并积极开展测试工作。通过立足提升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推动图书馆、文化站、农家书屋等资源数字化,收集“瑞蚨祥”“周村烧饼”“大染坊”等百年老字号经营数字场景和群众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力求将各类内容通过平台展示给居民,借助智能化手段推动文化书院建设和基层社会治理的提升。


下一步,周村区将继续遵循原定路径,深入挖掘社区历史文化、特色民俗、自然资源等禀赋优势,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坚持精准施策、分类施策和资源共享,差异化、分众化、全方面提供文化供给资源,打造有质感、有特色、有品牌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和社区文化建设水平,使社区真正成为滋养社会文明、凝聚民心的温馨精神家园。

闪电新闻记者 孙凯旋 通讯员 张赓 报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