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沈逸】
大家好,欢迎来到本期的逸语道破,我们继续讲中美贸易博弈。特朗普、贝森特最近又持续释放信息,如何认识和理解这些释放出来的信息?我们来分析一下。
记得当初在大学里学西方经济学时,讲到西方经济学的核心概念是供给与需求。有人曾戏称,如果你教一只鹦鹉西方经济学,它只要学会重复“供给”和“需求”这两个词,就学会了西方经济学的全部。这当然是开玩笑,但也反映出西方经济学核心关注的是供给和需求的关系。
在中美贸易战中,有人就在讲,究竟是作为需求方的美国更加厉害,还是供给方的中国更加厉害?其实关键问题在于可替代性。如果美国可以在世界除了中国以外的地方找到中国供给的替代,那么美国就会更加主动。同样的,中国如果能够找到美国需求的替代,中国就会相对更加主动。
而现在的情况非常清楚,麦肯锡曾经出了一个报告:《未来25年,下一个中国在哪里?》结论是,下一个中国还是中国,也就是从供给能力来说,中国是不可替代的,至少在可预见的将来是这样。
如果这一情况不发生改变,那么这场中美贸易博弈最后的前景,就已经被经济规律所决定了——这事儿特朗普说了不算,要听哈耶克的。
现在美国用关税干扰从中国直接到美国的最优供给路径,中国无非就是改变从供给到达需求的路径。比如说美国取消了一个订单,这时候就会有新的中间商出现,这个中间商从中国采购同样的物品,然后绕开关税壁垒,将这批供给送到美国,因为美国的需求不会因为关税而消失。如果美国自身没有办法在短期内替代这种供给,那么这种供给仍然将从中国出发,然后抵达美国,造成的损失最终将由美国的消费者承受,这也是关税的基本原理。
虽然说大家讲最好不要打贸易战,因为贸易战没有赢家,可能是双输,甚至是多输的局面。但是这场贸易战不是中国发起的,要解决问题需要美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改变错误的关税政策,贸易战才有可能走向实质性的缓和,中国不可能屈服于美国无理的要求。
在这个过程中,所有国家都承担着同样的责任,当面临来自美国无理的关税霸凌要求时,只有坚决抵制,和美国打对攻,让美国承受损失,美国才会意识到自身的错误,进而改变这种政策。一味的让步,一味的妥协,或者仅仅因为美国做出了一些话语上的表态就改变自己的行动,都是一种错误的选项。
毫无疑问,中美双方在短期内都会承受压力,但是很显然,美方承受的压力更大,应对压力的有效解决方案更少。除了实质性改变错误的关税霸凌政策之外,美方其实没有什么太多的选择。
在短期内,美方面临的压力至少包含以下几项,比如美国国内物价上涨的压力,比如说在金融市场上的信心压力。大家现在已经看到美国的股市、债市、汇市出现三杀局面,资本用脚投票,系统性地离开美国市场,离开美元,转向欧洲、日本市场,寻求黄金以规避风险,就是这种金融压力的具体体现。同时在国际上,各个国家协同一致,共同反制美国的关税压力,拒绝对美国作出让步,也是美国在国际上承受的压力。
特朗普的“认怂”话语,解决不了中美经贸的实质问题
特朗普的前高级战略顾问班农说得就非常透彻:特朗普政府面临的真正挑战,是滴答作响的美国国债压力。要化解这种压力,必须得到以中国为代表的外国主权投资者的有效协同,如果缺乏这种协同,最终爆炸的国债压力将会让美元体系遭遇致命的伤害,这种伤害是特朗普不能承受的。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此之前保持定力和耐心,让经济规律和国债压力逼迫特朗普做出实质性的政策调整。
同时,特朗普还面临美国国内政治程序所设定的时间压力——2026年美国国会中期选举。按照目前的情况,如果特朗普不实质性的改变关税政策,美国国内物价上升对美国民众生活的影响,在2026年的国会中期选举中将产生巨大的政治压力,让共和党议员在国会选举中面临非常尴尬和不利的境地。
而如果输掉了2026年的国会中期选举,失去了对国会两院的控制权,特朗普将提前进入实质性的跛脚期。这对于特朗普本人来说,也是一种无法承受的政治压力。
基于对这些压力的分析,我们知道时间并不在特朗普这一侧,而在中国这一侧,中国需要在这个对自己有利的时间框架下,做好有效化解自身压力的工作,同时等待这种压力对特朗普政府的政策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一轮特朗普释放出来的所谓认怂的话语,本质上是对美国金融市场的一种短期安抚,主要作用是缓和金融市场的恐慌情绪,获得一种短期的复苏,或者说一个短暂的缓冲空间,避免金融市场过于急速下行,导致特朗普失去讨价还价的空间。
但是归根结底,金融市场资本的信心并不是通过话语就能实质性缓和的。在短期的反弹之后,如果发现特朗普的政策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同时其他国家对抗特朗普关税霸凌的政策和态度也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资本持续离开美国市场的这样一个趋势也不会发生实质性变化,相关压力还会持续上升。而且伴随着一些关键的时间节点,比如美国国债到期,资本市场的恐慌情绪预计还会有比较显著的增长。到了那个时候,可能才是真正意义上观察特朗普是否会实质性改变政策的一个有效节点。
对于中国来讲,就像王毅外长所说的,在这轮中美战略博弈中,围绕经贸问题,围绕美国的关税霸凌,我们要做的是清风山岗、明月大江,保持自己的定力,在严正反制美国关税霸凌的同时,使用更多的比较优势,包括对于稀土资源的出口管制等,持续对美国反向施压,让美国通过压力、通过损失、通过国内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上的变化,切实感受到或者认识到这种错误。
目前在美国国内,无论是媒体、研究机构还是前政府官员,包括美国各个州,对于特朗普政策的不满情绪正在持续酝酿和发酵。这个酝酿和发酵需要一个过程,而在此过程中,中国坚持做好自己的事情,坚持以话语对话语,以行动对行动,就是一种最好的策略选择。
有人在讨论中美之间要做好达成一个所谓“大交易”的安排,如果像贝森特所说的,他的目标是追求一种贸易均衡,达成一种系统性的、全新的贸易安排。这不是不可以,但是要有规矩的回归到市场本源,正确认识和理解这种贸易不平衡局面究竟是如何发生的。
人们会发现这一切都是美国的错误政策,包括金融部门的过度膨胀,包括美国对中国的高科技产品施加非经济因素的干扰,导致系统性的、结构性的贸易失衡,所以真正需要改变的是美国自身,也就是中方持续反复强调的:是美国生病了,不能让中国吃药,让世界吃药来解决美国的问题,不能试图从一头牛上剥两层皮,甚至是剥几层皮来填补美国国内的亏空,这是一种错误的、霸凌式的解决方案。
美国今天并不具备真正的实力实施这种霸权。之前的分析已经反复强调过了,支撑美国霸权体系的三大支柱——美元、美军、意识形态——在今天都出现了明显的萎缩。对于美国来说,除非回到经济规律这一侧,认真地按照规律办事,做出实质性的变革,否则他能够感受到的局面,就是各个国家继续坚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有效的反制美国的这种关税霸凌政策,直到美国自己改弦更张为止。
这是一场艰苦的博弈,也是一场典型的持久战,我们需要有充分的耐心、信心、恒心和定力,因为我们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那么规律最终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最终的胜利将属于站在规律这一侧,站在“哈耶克”这一侧,站在历史正确这一侧的人们,而不是那个在白宫里拍着脑袋想一出是一出、随心所欲、信口开河的特朗普及其执政团队,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