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邱烨
清晨8点半,蕉坑村还笼罩在薄雾中,村中心的二层小楼已飘出袅袅炊烟。
赖修明将新鲜五花肉码入蒸笼。郭水华摄
系着红格子围裙的赖修明师傅正将新鲜五花肉码入蒸笼,“这土猪肉肥瘦相间,最适合给老人们做拿手的粉蒸肉。”
案板上刚择好的四季豆青翠欲滴,泡发的香菇在清水中舒展身姿,后厨里锅碗瓢盆的协奏曲,拉开了这个赣南小村温暖的一天。
这座灰白相间的“幸福食堂”,已成为留守老人们共同的“家”。蕉坑村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城东北部,距城区8公里,户籍人口1800余人。随着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村里留下了众多留守、独居老人。
“不能让老人守着冷锅灶!”一次走访经历,让村支书郭娟下定了开办老年食堂的决心。2024年8月,村里开始整合各方资源筹办老年食堂;2025年2月,食堂正式投入运营,如今每天接待约50位老人就餐。
“开饭喽!”临近中午12点,随着赖师傅的一声吆喝,90岁的张火娇老人笑吟吟地走进食堂,取出黄色免费餐券。二层小楼门前,村医正在为老人测量血压;公示栏上的菜谱格外醒目,周一鸭子闷冬瓜,周二土豆蒸五花肉…… 每道菜都标注着软烂指数。“郭书记带着我们试吃了半个月,牙口不好的老人现在都能放心嚼。”文明实践员肖巧说。
在收费标准上,食堂尽显温情:80周岁以上全免,70-79周岁老人每餐2元,60-69周岁老人每餐3元。资金来源多元,既有民政补贴,也有爱心捐赠,就连食材运输都是村干部义务代劳。公示栏上,上月收支明细一目了然——“猪肉100.207公斤,爱心人士捐赠食用油8桶”。“我们要让每一分钱都在阳光下运行。”村支书郭娟指着墙上的账本说,所有收支都有详细记录,随时接受查阅。
定南县历市镇蕉坑村老年食堂,老人们在食堂内用餐。郭水华摄
正午阳光洒入餐厅,老人们捧着不锈钢餐盘围坐用餐。温老伯把粉蒸肉拌进米饭里,满意地说:“比自家做的还要软烂入味。”
这方天地逐渐生长出更多可能:县医院专家每月定期义诊、二十四节气养生讲座、政策宣讲活动场场爆满。郭娟满怀憧憬地说:“我们计划推出送餐上门服务,让腿脚不便的老人也能吃上热乎饭。村委将完善‘政府补贴+集体支持+社会捐赠’的长效机制,用心经营好这项民生工程。”
蕉坑村的“幸福食堂”是定南县构建“15分钟养老服务圈”的生动实践。当地创新“1个中心食堂+N个助餐网点”模式,整合志愿服务、物业等资源,探索可持续运行机制。正如郭娟所言:“政府补贴打底,社会爱心接力,我们一定让食堂长久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