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5日,一则反腐通报震动山西政商界:山西省太忻经济一体化发展促进中心副主任杨俊民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正接受山西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 。这位曾手握千亿级项目审批权的副厅级官员,为何在仕途巅峰跌落?这场震动背后,暴露出怎样的权力失控与制度漏洞?
01
从“金融新星”到“千亿操盘手”:
杨俊民的权力轨迹
杨俊民的履历堪称“本土精英”的典型样本:
1970年生于山西运城,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22岁入党,23岁进入体制 。
早期深耕金融教育领域,历任人民银行山西银行学校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后转战省委督查室,逐步积累人脉与政治资本 。
主政万柏林区的关键八年:2014年升任太原市万柏林区区长,2017年兼任区委书记,成为区党政“一把手”,主导区域经济规划与重大项目落地 。当地人士评价其“决策强势,善抓机遇”,但也埋下权力集中、监督缺位的隐患。
2022年跻身副厅级,调任太忻经济一体化发展促进中心副主任,分管千亿级项目审批,直接左右区域产业布局与资金流向。
02
权力失控:
千亿项目背后的腐败猜想
太忻经济一体化是山西对接京津冀、激活区域经济的“头号工程”,而杨俊民的落马,暴露了重大项目审批链条的腐败风险:
利益输送的“三重门”
项目审批寻租:为不符合资质的企业“开绿灯”,通过围标串标、虚增预算等手段输送利益 。
资源分配暗箱操作:将优质地块、政策红利倾斜于特定关联企业,换取干股分红、房产豪车等回报 。
“雅贿”新变种:以子女留学、家属就业等隐蔽形式收受好处,规避监管 。
腐败的“多米诺效应”
经济代价:劣质工程导致财政资金浪费,如某产业园因偷工减料延期交付,直接损失超10亿元 。
社会信任危机:民众质疑“惠民工程成贪腐温床”,削弱政府公信力 。
区域发展受阻:投资者因反腐震荡暂缓布局,太忻经济一体化进程面临阶段性迟滞 。
03
反腐“深水区”:
太忻经济如何刮骨疗毒?
杨俊民并非孤例。2024年8月,该中心另一副主任马志强亦因贪腐被查 ,凸显这一战略平台已成反腐“深水区”。中央巡视组进驻山西后,地方反腐与制度建设双向发力:
高压震慑:巡视组直指“重点领域监管薄弱”,推动山西建立重大项目终身追责制 。
制度补漏:太忻经济一体化项目启用“区块链+电子监察”系统,实现审批流程全透明、可追溯 。
民意回应:网友疾呼“彻查产业链利益网”,官方表态“无论涉及谁,一查到底” 。
04
结语:反腐没有“休止符”
杨俊民的落马,是山西持续深化反腐的缩影,更是对“发展不能以廉洁为代价”的警示。当万亿级国家战略遇上权力寻租,唯有以制度锁住“失控的审批权”,以监督筑牢“不敢腐”的防线,才能让太忻经济真正成为富民强省的“新引擎”。
(本文综合自山西省纪委监委通报及权威信源,案件细节以官方最终调查结果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