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025年4月24日凌晨,乌克兰首都基辅的天空被图-95和图-160战略轰炸机的轰鸣撕裂。俄军在3小时内连续发起三轮打击,动用“口径”巡航导弹、“伊斯坎德尔”弹道导弹及远程自杀式无人机,对基辅、哈尔科夫、苏梅等9个州实施“地毯式”覆盖。据央视新闻报道,袭击至少造成79人伤亡,基辅市中心多处建筑坍塌、弹药库殉爆,火光照亮了第聂伯河的夜空。这场“外科手术式”轰炸不仅是对乌军跨境袭击的报复,更像是俄罗斯向西方递出的一封“战书”:当俄军复刻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的“狂轰滥炸”模式时,乌克兰的战争机器还能撑多久?
俄军“海陆空三军绞杀”:从“点穴打击”到“窒息式轰炸”的战术升级
1. 战略轰炸机“开罐器”:图-95与图-160的“死亡巡航”
此次行动中,俄军首次在同一次打击中同时出动图-95“熊”式和图-160“白天鹅”战略轰炸机。前者可携带16枚Kh-101/555巡航导弹,后者则能挂载12枚Kh-102核常兼备巡航导弹。俄军选择在凌晨2点发起首轮打击,正是利用人类生物钟的“防御松懈期”。据乌克兰国家紧急情况服务局通报,6枚“口径”巡航导弹以亚音速掠海飞行,规避乌军“爱国者”防空系统拦截,精准命中基辅州布罗瓦里地区的乌军后勤枢纽;而6枚“伊斯坎德尔-M”弹道导弹则以5马赫速度突防,直接摧毁了哈尔科夫军工厂的导弹生产线。这种“高空巡航导弹洗地+低空弹道导弹点穴”的组合战术,与美军2003年对巴格达的“震慑行动”如出一辙。
2. 无人机“蜂群”补刀:从“侦察兵”到“杀手锏”的角色蜕变
如果说战略轰炸机是俄军的“开罐器”,那么远程自杀式无人机则是“补刀利刃”。凌晨3点开始的第二轮打击中,俄军首次将“柳叶刀”巡飞弹与“天竺葵-2”无人机编队使用,对苏梅、日托米尔等地的乌军集结点实施“蜂群攻击”。这些无人机成本低廉(单架造价仅2-5万美元),却能通过AI算法自主规划攻击路线,甚至能识别乌军临时搭建的野战医院与指挥所。据俄国防部战报,仅在切尔尼戈夫州,俄军无人机就摧毁了3个“海马斯”火箭炮发射车班组,这种“以小博大”的战术,正是俄军在叙利亚战场经验的“乌东升级版”。
3. 心理战与物理摧毁的“双重绞杀”:俄军为何执着于“炸楼战术”?
值得关注的是,俄军此次打击刻意选择基辅市中心的政府办公楼、电视台和商业中心作为目标。基辅舍甫琴科区的一栋20层公寓楼被“口径”导弹命中后,钢筋混凝土碎片如雨点般砸向周边街道,导致数十名平民伤亡。这种“无差别攻击”看似违背现代战争规则,实则是俄军“去军事化”战略的延伸——通过摧毁乌克兰基础设施,瓦解民众对泽连斯基政府的信任。正如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所言:“当基辅的咖啡馆比医院更安全时,乌克兰人自然会问:我们究竟为何而战?”
泽连斯基“南非之行”与美国的“抛弃剧本”:乌克兰的“外交突围”为何沦为“困兽之斗”?
1. 泽连斯基的“非洲棋局”:一场注定失败的“外交突围”?
在俄军导弹呼啸基辅的同一时刻,泽连斯基的专机却飞向了南非开普敦。乌方宣称此行是为争取非洲联盟支持,但明眼人皆知,这不过是泽连斯基在美欧靠山动摇后的“病急乱投医”。非洲国家对俄乌冲突的立场早已分化:南非、津巴布韦等国主张“中立调解”,而埃及、阿尔及利亚则因粮食危机与俄暗通款曲。更讽刺的是,当泽连斯基在非洲议会发表演讲时,俄军无人机正对尼古拉耶夫州的敖德萨港粮仓实施打击——这无疑是在提醒非洲:乌克兰的粮食安全命脉,早已被俄军掐在手中。
2. 美国的“抛弃剧本”:从“全力输血”到“见死不救”的180度转弯
美国对乌克兰的态度转变,堪称现代国际政治的“教科书级背刺”。2024年大选后,特朗普政府明确要求乌克兰承认克里米亚归属俄罗斯,并以割让顿巴斯和赫尔松地区为条件换取停火。更致命的是,美国国会否决了2025财年对乌军援预算,甚至拒绝为乌克兰提供“爱国者”导弹系统的零部件。国务卿卢比奥临时取消伦敦之行,副总统万斯威胁“让乌克兰自生自灭”,这些举动暴露了美国的真实算计:通过牺牲乌克兰利益,换取与俄罗斯在北极能源开发、中东地缘博弈中的妥协。正如《纽约时报》评论:“拜登政府种下的是‘代理人战争’的种子,收获的却是特朗普政府‘止损割肉’的镰刀。”
3. 欧洲的“沉默螺旋”:当法国马克龙与德国朔尔茨“装睡”时,乌克兰还能指望谁?
与美国的明目张胆抛弃相比,欧洲的“见死不救”更显虚伪。法国总统马克龙虽多次呼吁“组建欧洲联军支援乌克兰”,但法国军工企业却以“产能不足”为由拖延交付“凯撒”自行火炮;德国总理朔尔茨虽批准向乌提供“豹2”坦克,却拒绝授权乌克兰使用德国卫星情报。更荒诞的是,英国首相斯塔默在伦敦谈判前夕突然感染“流感”,导致美英法德乌五方会谈流产。这种“集体装睡”的背后,是欧洲对能源危机、难民潮和北约分裂的三重恐惧——当德国民众在寒冬中为天然气账单发愁时,又有谁会在意基辅的防空洞是否漏水?
结语:当“口径”导弹照亮基辅夜空时,谁在为战争的绞肉机添柴?
基辅的爆炸声中,既有图-160轰炸机划破云层的轰鸣,也有泽连斯基专机飞离跑道的尾焰;既有乌军士兵在防空洞中颤抖的祈祷,也有莫斯科红场阅兵式上“亚尔斯”导弹的钢铁寒光。这场冲突早已超越俄乌两国的恩怨,成为大国博弈的“人类实验室”——美国用乌克兰的鲜血浇灌地缘政治的罂粟花,欧洲在能源危机与难民潮中瑟瑟发抖,而俄罗斯则试图用“海陆空三军绞杀”证明:在核威慑的天平上,任何“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都不过是纸糊的灯笼。当“口径”导弹的硝烟散去,人们终将明白:战争从不是解决问题的答案,而是制造更多问题的深渊。而基辅的夜空,仍在等待第一缕和平的曙光。
对于此事件,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加关注。
注:文中插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