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在澳大利亚留学的上海籍学生险些陷入一起精心设计的“公检法”电信诈骗。该留学生接到自称为“国内公安机关”的来电,声称其涉嫌重大案件,若想“洗脱嫌疑”,需先缴纳85万元“保证金”用于配合调查,并承诺案件查清后将全额返还。
为取出这笔巨款,该学生竟从澳大利亚飞越8800公里,赶赴中国四川自贡市富顺县一银行网点准备取现。所幸在关键时刻,当地反诈中心成功识破骗局并及时拦截,避免了财产损失。
据富顺县反诈中心工作人员介绍,留学生抵达银行网点时神情紧张、言语闪烁,引起银行员工警觉。
经反诈中心核查确认,该起案件为典型的“假冒公检法”诈骗,骗子利用网络改号技术,伪造国内权威部门来电,营造受害人“涉案”“通缉”的恐慌气氛,并以“保密命令”为由阻止其对外求助,从而逐步实施精神控制和资金转移。
类似事件并非个例。今年3月初,旅欧留学的90后青年王远洋就遭遇了几乎同样的骗局。他接到一通“驻外使馆”来电,对方声称其卷入跨国洗钱案,并指导其与所谓“公安机关”联系。在随后的一个多月中,王远洋被要求24小时开启视频通话接受“监控”,并签署所谓的“保密令”。为“取保候审”,他向多个账户先后汇出68万余元人民币。
直至4月15日,他前往大使馆面询,才确认自己落入诈骗陷阱,并于4月19日委托国内家人向公安机关报案。目前案件已正式立案调查。
王远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诈骗分子对心理话术掌握得极其熟练,专门利用留学生远离国内、孤立无援、信息滞后的状态进行精准打击。在整个过程中,我其实不断质疑,但在持续的心理高压下,还是一步步掉进了他们的陷阱。”
公开资料显示,2024年以来,已有多起海外中国留学生遭遇此类诈骗,受害人多为90后或00后,损失金额从数万到数十万元不等。
【反诈提醒】
针对近期频发的“假冒公检法”诈骗案件,公安机关特别提醒广大留学生群体:
-任何涉及刑事案件、财务调查的电话或视频,切勿轻信;
-中国司法机关不会通过电话、微信等非正式渠道办案,更不会要求个人转账汇款“保证金”;
-如遇“涉案”电话,应立即挂断,并通过官方渠道核实(如拨打使领馆公布电话或国内公安机关咨询电话);
-切勿签署所谓“保密协议”,并保持与家人、学校的正常沟通;
-如不慎被骗,应立即向驻外使领馆及国内公安机关报案。
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保护财产安全,从提升防诈意识开始。希望广大海外学子提高警觉,擦亮双眼,不给诈骗分子可乘之机。
当天汇率
1 美元=7.28人民币
美国同城分类信息网免费发布平台!
点击下方原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