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家史计划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我国农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在这个运动中,全国大大小小的村子的生产队都成立了公共食堂,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大锅饭”。
当时,还绘制了一些宣传画,上面写的诸如“人民公社好,幸福万年长”“吃饭不花钱,努力搞生产”的话语。
至今,老一辈的人还比较怀念“大锅饭”的日子。然而,人民公社大食堂没过两三年便宣告终结了,主要原因还是我国还没有达到物质极大丰富的水平。现在,就让我们一起通过老照片看下当时“大锅饭”时期的场景吧!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我国农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也就是所谓的大集体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全国大大小小的村子的生产队都成立了公共食堂,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大锅饭”。
在1958年时,我国第一个人民公社成立,是当时大跃进的产物。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是在河南。
生活集体化,食堂如我家。这是吃过饭的农民走出食堂,回家或是继续搞生产去。当时人们的精神生活可以说也是十分丰富的。虽然新中国刚解放不久,各类资源短缺,但当时的人可能要比现在思想精神强多了。
这是当时拍摄的路边的宣传图,已经是彩色了,“大办人民公社,工农商学兵五位一体,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全面结合”从标语中就能看到当时的目标,把几个工农商学兵组到一块,组成一个铁桶般的基层组织,但试着打造一个新模式的社会主义国家并不容易。
人民公社万岁,大跃进万岁,总路线万岁。为了响应上级领导的方针,人民群众发起大游行,对人民公社化进行宣传。
这张照片是河南某个村公社在中午吃饭时的图片,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老人还是小孩全都在一块,就像现在结婚的吃酒一样。集体去种地劳动,收获。然后吃饭在一块,再根据每个人的劳动分不同的工分。
正饭时的人们,这是个食堂外,由于食堂容量问题,有时候会在外边弄几张桌子。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据说当时还有流水席,社员随到随吃,全都不要钱。
“吃饭不要钱,老少尽开颜;劳动更积极,幸福万万年。”这是当时人们对公共食堂的理解。媒体宣传也的确把食堂,上升为进一步解放劳动劳动生产率的有效措施。
一名食堂工作人员正在为社员们打菜。
社员们围坐一桌吃饭,后面的墙上还写着:吃饭不花钱努力搞生产。
社员们正在公共食堂吃饭,食堂工作人员在给大家加菜加饭。
正在公共食堂吃饭社员们,墙上挂着毛主席画相。板报上分为三个区,表扬台,英雄台,公布台。
“人民公社好,幸福万年长”的宣传画。
某村成立的“三八食堂”,左右写着“食堂如我家,生活集体化”。
某人民公社食堂内部的场景,社员正在抹桌子。
食堂的社员正在准备饭菜,右边的妇女手中拿着的像是面条,牌子上赫然写着“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第一大队四小队食堂”。
人民公社社员正在吃饭,看上去饭菜十分丰盛。
社员们就坐,正在吃饭,锅里热气腾腾。
人民公社社员正在食堂就餐,上图中的女社员表情亮了。
食堂里居然还可以喝酒,伙食确实可以呀!
食堂工作人员正在给社员盛饭。
说起人民公社,我们一起来简单回顾一下那段历史:
第一个人民公社诞生于1958年6月,当时河南信阳遂平县成立卫星集体农庄试点,后来正式建立“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
1959年,全国农村都推行了“大食堂”政策,我们家乡也不例外。别的地方的“大食堂”办得怎样不知道,但在地处太行山脚下我们的豫北家乡,人们只要一提起那短短几年的“大食堂”生活,都会感到刻骨铭心。
所谓“大食堂”,就是生产队将每家每户的锅都搜集到一起。劳动之余,全生产队的全体社员都集中在一块同吃一口锅里的饭。
因此,“大食堂”也叫“大锅饭”。当时,很多人对这种形式感到不满意,但谁也不敢说个不对,都知道是上面的政策,谁敢违反上面的政策就是“反革命”。
在全生产队上下都在收交锅碗瓢勺的同时,奶奶将一口小锅偷偷地藏了起来,以备在家给刚刚一岁的大哥烧口水喝或做点吃的,但有一天,她抱大哥出去玩时忘了关屋门,结果是被生产队的人搜走了。
那时,在家带小孩儿的老人是不下地干活的。吃饭时,谁家有老人,就由谁给自家老人带饭吃。不管老人年龄大小,每顿饭是一个窝头和一勺苞谷粥。
提起“大食堂”吃的饭,母亲说这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母亲说,每当开饭时人人都可领到两个窝窝头。但窝窝头也有它的不同之处,秋天吃的窝窝头是用红薯叶、白菜叶、胡萝卜叶、白萝卜叶掺在一起,再拌点面粉做的;春天吃的窝窝头则是用榆树叶、槐树叶掺在一起,再拌点面粉做的。窝窝头所拌的面粉很独特,不像现在人们食用的面粉,是小麦或玉米加工的。
在那个年代,做窝窝头的面粉大概有这么几种东西加工出来的,譬如,将玉米杆芯、河里挖出在太阳下晒干的蒲根及锅里炒焦的花生皮用石碾碾成粉,再掺上碾碎的榆树皮粉,加上水,和上各类菜叶,做成一个个窝窝头。
现在的人谁也不会想到那年代做馍馍工序怎么会如此复杂!
真难想象,这种窝窝头吃到嘴里会是什么味?
但是,那时我们的家乡人就是吃的这个东西。给现在的年轻人说起这事儿,没有几个会相信。
据说,当时我们村上的人们饿得将榆树皮都剥光吃了。因此,一到冬天,很多榆树就都因没有皮而活活死掉了。
“大锅饭”模式在经过几年的试行后,不太适合我国的发展,在1960年几乎就消失完了。
“大食堂”推行了两年半以后,实在是推行不下去了。于是,在这一年农历的二、三月份,生产队长终于说“谁想散伙的就散伙回家”,但竟还有不愿回家的,但那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都愿意回家。
因此,少数服从多数,“大食堂”历史从此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