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候悉心寻觅的伴侣都是相见两欢,为什么进入婚姻之后,走着走着就会出现相看两厌的局面?这在中国是极为普遍的现象,原因自然很复杂,人性的善变、审美疲劳等因素都有影响。但其中,也与社会分配给女性的角色有关。女方在婚姻家庭中投入很多,做出很多让步与牺牲,就很希望对方能在其他地方对自己进行补偿。在劳累疲乏的同时,总会觉得对方对自己不够好,然后就会心生艾怨与嫌隙,很难保持年轻时的温柔体贴,也没有什么心情来收拾与打扮自己。男方也会觉得,他在外面那么辛苦,家里的钱主要是他挣的或者全部是他挣的,原本希望回到家里就有温暖可人的妻子嘘寒问暖,结果女方总是一副怨妇的心态,不修边幅越来越像黄脸婆。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就会把年轻时的温情都消磨殆尽,从相见两欢,最终走到相看两厌。

我经常觉得,中国女性像花那般的年龄时段,特别地短,就像昙花,在短暂地自由绽放之后,就迅速地枯萎了。不是说没有例外,但通常是如此。包括我周围的很多女性,那种因长期辛劳而憔悴不堪的气色,经常给我一种花朵枯萎的感觉,让人不由地痛惜。


女性在年龄渐长之后,如果既没有内在的强大自我作为支撑,又缺乏来自丈夫与家人的怜惜关爱,很容易丧失活力,丧失自我的生命力。这多少是由于社会与家庭对女性的角色期待与压力而造成。一旦结婚生育,妻子的角色,尤其是母亲的角色,会理所当然地被认为是女性首要的角色。她是某人的母亲,是某人的妻子,独独不是她自己。

现在全职主妇越来越多,包括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也有不少选择当全职太太。我是不赞成女生做这样的选择的。如果全职太太是一份职业的话,那也绝对是高危职业。曾获“全国最美乡村教师”的张桂梅校长,有一次在网上被骂得很惨,因为她骂了一位选择当全职太太的女生,让对方滚出去。我很理解张校长为什么会骂那位女生,也认同她的立场。这真的是一个阅尽世事的过来人,以一种看似激烈的方式,对其他女性发出的用心良苦的警示。

网上攻击张校长的一些女性,将自我放弃当作一种自由,为强制自己做出牺牲的不平等的社会结构背书,岂不糊涂至极?试问,有多少女性是真正发自内心地自愿选择做全职太太?又有多少父母会愿意将女儿培养成全职太太?在我看来,相比于其他女性,这位女生的确更不该做出这样的选择。作为一名经历艰难才走出底层困境的女性,她有自己往上走并帮助后来者的义务。从道义上说,受人玫瑰,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理应承担将玫瑰继续传递给他人的义务。这位女生在自己摆脱困境之后,却选择进入私人领域,选择为特定的一位男性服务。这样的选择至少是不值得称道的。好在,受到张校长的斥责之后,这位女生迅即改变了她的选择。

所谓的有选择当全职太太的权利,其实有些可笑,更多的是一种借口。这种所谓的权利,会让女性的社会处境变得更为糟糕,也会让两性关系变得越加地不平等。宣扬女性有选择当全职太太的权利,类似于宠溺或是捧杀,看似充满善意,实则不仅贻误自身,也会让女性群体在社会上越来越难以立足。现实是,女性当上全职主妇之后,在家庭中往往就不太有地位,在社会评价中,大家也都会觉得女性没有工作,是靠丈夫养着。虽然也有个别女性在全职之后,不断地自我上进,包括找到不错的兼职工作,但这样的女性必定是少数。


试想,如果回归家庭真有这么好,这么有利于自身的发展,为什么这样的福利男性竟不想共享呢?对普通女性而言,想要从琐碎而磨人的家务中,持久地找到乐趣,或是借以不断地提升自我,怕是痴心妄想。有一部美剧《傲骨贤妻》,给我印象很深。这个剧讲的是,一位学法律的女性,婚后一直做贤妻良母,她丈夫在州里是重要的政治人物。后来她丈夫出轨,两人就离婚了。这位女性在人到中年之后,重新走上职业化的道路成为一名律师,事业有成,感情上也有新的收获。

我读到一篇针对该剧所写的精彩影评,其中点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任何时候都不要指望婚姻拯救一个没有进步的你。


很多人都认为婚姻是女性的第二次投胎。对于女性而言,婚姻当然很重要,但如果指望婚姻来拯救你,指望婚姻实现个人的价值,让你的人生圆满,基本上都是会落空的。这是因为:“婚姻的最大意义不是忠诚,而是成人之间伟大的友谊,彼此不渗透,不求证,不表忠心,以专业收获尊重,以人格取得信任;伟大的友谊不是事无巨细地参与对方的生活,而是在惺惺相惜中保持和而不同。”

因为是夫妻关系,很多人往往事无巨细,想要卷入到对方的生活中。尤其是女性,由于将关注重心放在家庭上,放在丈夫身上,更容易有这样的倾向。在我看来,比较理想的婚姻关系,夫妻之间应该是两棵树,相互簇拥相互支持,但仍要彼此独立,按自己的意愿与方向不断成长。两棵树的成长,不见得同步,也不见得都长成同样大小,但每棵树都该有自身的生命力,不依靠对方而存活。

然而,现实的婚姻中,两个人走着走着,往往一棵还是树,另一棵却变成菟丝花,紧紧地缠绕在树上。菟丝花的生命力,依赖于树的供养,需要靠树才能存活。从现实经验来说,成为菟丝花的,往往是女方。看起来是有了依靠,但指望另一个人而存活,该是多大的风险?这样的家庭结构既不平衡也很脆弱,既要祈求对方无病无灾,职场发展顺利,还要对方始终如一保持初心。扪心自问,你能确保自己不变吗?如果自己都难以保证不变,怎么就能对别人有这么大的信心?所以,中年以后一旦离婚或男方出轨,女性通常就会比较惨,为什么?因为女性在过程中变成菟丝花了,就生长在对方的枝干上,靠树的滋养而活。一旦对方离开或表达想要离开的意愿,就等于原来寄生的那棵树不让你寄居了,这时候女性的整个人生就容易垮掉。

所以说,如果自己没有成长、没有进步,是根本不能指望婚姻来拯救的,婚姻没有办法拯救一个人。


劳东燕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学者,第二届首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2015年度中国人文社科最具影响力青年学者。

主要研究领域为刑法学。出版《风险社会中的刑法:社会转型与刑法理论的变迁》等专著4部,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中外法学》等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

本文摘自《法学第一课》,桑磊主编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