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不居,且以“浪费”写余生 -读《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有感

世界读书日与《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重逢,宁远用文字叩击生活的本质。这不仅是一本书,更是照亮我,一个 50 + 女性审视自我、追寻本真的明亮灯塔。



这本书是宁远有关生活和生活方式的散文集,也是她的“生长之书”。她曾是“金话筒奖”得主、“最美女主播”,却遵从内心声音辞去公职。如今经营着“远远的阳光房”服装品牌,养育孩子,读书、听音乐、画画、泡茶、做手工……她把时间花在自认为美好的事上,深信微小细节才是生活本质 。书中,她将自己的生活经历、感悟与思考,编织成一个个温暖而真实的故事,在字里行间,能看到一个女人如何顺从内心,在柴米油盐中寻找诗意,在平凡琐碎里发现美好。

我们这代人,早已习惯将人生剧本写满责任与奉献。“等孩子上大学,我就去学跳舞”“退休后,我一定去旅行”“等孙子长大,我就能看书了”,这些话成了循环往复的独白。可现实总不尽人意:孩子长大,我们又投入照料孙辈;退休后,家务琐事填满生活;即便有空,“这个年纪还折腾什么”的疑虑,又让我们裹足不前。

宁远的这本书,恰似一阵清风,吹散了心头的迷雾。原来,我们缺的不是时间,而是理直气壮“浪费”时光的勇气。书中的三种“浪费”智慧,为我们打开了通往丰盈内心的大门。



第一种智慧,是把时间“浪费”在他人眼中的“无用之事”。快节奏的生活里,我们总用“有用”“无用”衡量时间价值,却忘了生命的诗意,就藏在这些看似无意义的时光里。书中退休教师每日沉浸绘画,即便家人不解,她仍坚守,“这一小时,我才感觉自己活着”。最终,这份热爱成就了她的小型画展。对我们来说,每天抽出半小时,泡一壶茶、写几行字、侍弄花草,这些“无用之事”,正是滋养灵魂的甘霖。

第二种智慧,是学会将金钱“浪费”在取悦自己上。中国女性似乎天生懂得奉献,在家庭的天平上,我们总把自己放在较轻的一端。给孩子报班毫不手软,自己的护肤品却用到见底才换;给老伴买保健品大方,面对心仪的睡衣却因价格犹豫。宁远书中说:“当你开始为自己花钱,世界才会郑重对待你。”那位买下羊绒披肩的阿姨,裹着披肩品茶时,自信得像个女王。生活中的美好不必惊天动地,一套骨瓷茶具、一次面部护理、一束鲜花,都能温柔地回馈自己。

第三种智慧,是大胆将精力“浪费”在探索新可能上。“我都这把年纪了,还折腾什么?”这句自我设限的话,让多少人错失了生命的精彩。55岁学油画的超市阿姨、60岁考取咖啡师证的奶奶,还有宁远本人辞职成为手工匠人,都在告诉我们:衰老的标志不是皱纹,而是好奇心与探索欲的消退。50岁后的人生,少了外界束缚,我们更应遵循内心,报名绘画班、撰写回忆录、享受独处,每一个改变,都可能重启精彩人生。



合上书,我做了个“叛逆”决定:推掉家务琐事,周末独自踏上郊外之旅。当清晨阳光洒在湖面,我终于明白宁远所说的“所谓成熟,就是终于敢理直气壮地浪费生命”。亲爱的姐妹们,若你也总说“等……”,疲惫时难以说“不”,渴望改变却缺乏勇气,那么请相信:人生下半场,最珍贵的财富,是敢于“浪费”的豁达。从现在起,为自己留些时光、花些金钱、投入精力,去拥抱那些美好的“浪费”。毕竟,我们用半生温柔了岁月,也该用余生宠爱自己,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