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与勇士的系列赛,对于火箭而言,进攻的重要性远大于防守,火箭进攻的流畅程度,直接决定这轮系列赛的走向。



火箭与勇士的G1,火箭只得到85分,火箭在进攻端最大的问题主要是两点,火箭的双后场范弗利特+杰伦·格林不做人,在进攻端的效率极其辣眼睛,再加上火箭的三分投射不佳,全场三分29投仅命中6球,而投篮87投仅34中。

火箭与勇士G1,火箭的主要得分点来自申京的中远投,申京的背打,亚当斯和阿门大量的内线得分,火箭首战的得分主要集中在篮筐附近,主要集中在禁区,因此火箭的内线得分足足比勇士多了将近20分。

火箭与勇士的G2,火箭得到了109分,乌度卡通过解放杰伦格林,让杰伦·格林过早进入状态,解决了首战的两大问题,球星成色不足,以及外线空间不佳的情况。

次战,杰伦·格林三分18中8,投篮25中13,进攻非常高效,远投颇有威胁。



从系列赛前两场比赛,火箭的整体进攻而言,火箭的内线得分,禁区得分,攻守转换,二次进攻得分维持火箭得分的下限。

火箭下限的得分分布,申京+亚当斯+阿门·汤普森+伊森四这位球员主要承载内线得分的重任,不过这四人得分手段和分布又不一样。

申京:首战中距离投篮手感颇好,主要得分是中远距离的投篮;次战,中远距离投篮手感下降,但是在内线的背打,以及在低位的进攻效率颇高,通过进攻篮板转换的二次进攻效率也还可以。



亚当斯:得分主要集中在前场篮板后的二次进攻,特别是篮筐附近抢到前场篮板的补篮和点篮。

阿门·汤普森:得分主要是在中锋位的内切或者顺下,或者二次进攻得分,阿门的得分以吃饼和篮下扣篮或者上篮为主,还有一定比例的持球中距离投篮,不过第二场比赛,乌度卡严控阿门持球的比重和比例。

伊森:更多的是攻守转换的篮下得分,以及拼抢进攻篮板后的二次进攻。

申京+亚当斯+阿门+伊森这四人的得分已经构成了火箭得分的基本盘,也就是能维持进攻下限。



这四人维持进攻下限,局限性也很明显,申京在低位背打,遭遇夹击或者勇士将防守重心放在内线,申京的失误率会陡然上升,首战申京5次失误,次战申京3次失误,两场比赛的失误都位列全队第1,低位背打,不容易阅读对方防守的改变,申京的中远距离投射也不稳定。

亚当斯基本没有自主进攻能力,得分更多靠喂饼,或者通过进攻篮板在篮下的二次进攻得分。



阿门目前的得分主要集中在内线,虽然有一定中距离投篮能力,但是效果不好,乌度卡让阿门只承担吃饼,以及在内线偷鸡的任务,才彻底解放了阿门,阿门的局限性也非常明显,容易被对方放空,对方2-3联防期间,阿门在场的效果不好。

伊森篮下的终结能力稳定性不佳,阅读比赛的能力还有待提升,球商还有待提升。

决定火箭进攻上限的,还是能内外线结合,特别是中远距离的投篮准度和稳定性。

火箭在中远距离有投射能力的球员有杰伦·格林、范弗利特、小贾巴里·史密斯、狄龙·布鲁克斯。



小贾巴里·史密斯的投篮,主要以三分线外的投篮,以及中距离的跳投为主,由于史密斯的身高,对方不容易干扰到,史密斯这两场比赛,投射还不错,虽然球权不多,但是准度颇高。

狄龙·布鲁克斯的低位背打,以及背打后的翻身跳投,定点三分线外的投篮,本赛季狄龙是火箭三分命中率最高的球员,在与勇士的两场比赛,狄龙40%的三分命中率还算不错,但是球权并不算太多。



范弗利特的持球三分,以及接球三分,在常规赛手感不错的阶段,颇有成效,但是进入季后赛后,范弗利特的进攻效率一塌糊涂,没有一场比赛在投射端有亮点,范弗利特手感的回暖,是火箭未来进攻增量空间的最大点。

杰伦·格林是火箭进攻端无限拉升上限的球员,杰伦·格林能解决外线空间的问题,也解决球星消化球权的问题,也能解决球星主攻点的问题,因此,乌度卡如果能持续为杰伦·格林创造进攻战术的辅助,多位杰伦·格林划定制定战术,让杰伦·格林过早的把手感练出来或者激发出来,那么将从整体上影响或者改变火箭的进攻体系。



当杰伦·格林手感或者状态不错的时候,申京面对的防守压力会减少,勇士不敢大胆收缩内线,又能为火箭进攻的基本盘乃至下限提升,这是乌度卡从G2开局阶段,让杰伦·格林持球参与进攻,过早激发杰伦·格林手感的根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