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2024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结果揭晓,陕西宝鸡周原遗址成功入选。
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四川资阳濛溪河遗址群
浙江仙居下汤遗址
甘肃临洮寺洼遗址
西藏康马玛不错遗址
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
陕西宝鸡周原遗址
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
安徽淮南武王墩一号墓
云南晋宁河泊所遗址
新疆喀什莫尔寺遗址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继2003年和2015年之后,周原遗址第三次获评这一被称为中国考古 “奥斯卡”的奖项,成为全国首个实现这一目标的古代遗址。
周原遗址为何能够多次入选?数十年来,这处遗址的考古发掘,又为了解中国历史贡献了哪些力量?
Shaan
xi
周原遗址
揭秘周文化的重要资源
周原遗址位于陕西省岐山、扶风两县交界处,遗址范围东西约6千米、南北约5千米,总面积约30平方千米,包括京当、法门、黄堆三镇(乡)所辖的20多个自然村落,是最大的先周文化聚落和西周都邑聚落。
周原遗址遗迹分布概况
“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此处“岐下”即为岐山之南的周原地区。据文献记载,周人在关中始兴于邰(今武功县),公刘迁于邠(今旬邑、长武、彬县一带),而后太王迁岐,改国号为周并建立都城,后经太王、王季、文王三代经营,周人在此休养生息。文王末年为东进灭商“作邑于丰”,此后周原仍为周人祖庙之所在,直至犬戎入侵才逐渐荒废。
而周原遗址的发现,亦拥有着不少重要遗址“一锄头下去挖出国宝”的经历。
公开资料显示,1976年年底,扶风县法门公社庄白大队白家生产队的队员在平整土地时,意外发现了土块下的青铜器。
考古队随即进驻,当年便发掘了凤雏(甲组、乙组)、召陈大型建筑基址,也让尘封上千年的西周青铜器窖藏重见天日,庄白一号窖藏出土了百余件青铜器。
周原遗址成为全国商周时期出土青铜器最多的遗址,发现大量高等级铜器窖藏、铜器墓和埋藏坑,出土青铜器上千件,其中大盂鼎、小盂鼎、墙盘、毛公鼎等重器以长篇铭文闻名,因此这里也有着“青铜器之乡”的美誉。
名称:折觥
等级:国家一级文物
时代:西周中期
现住址:宝鸡周原博物院
同时,所发掘的凤雏、召陈和云塘三处大型建筑群,也是西周高等级建筑的代表。
周原遗址发现丰富的先周及西周时期遗存,建立起先周和西周时期考古学文化分期编年谱系,为认识和研究这一重要历史时期提供年代标尺。所发现的大型夯土建筑、墓地、手工业作坊、青铜器窖藏和西周甲骨等,也为讨论周代社会组织、生产生活模式提供重要材料,弥补了这一时期文献记载的不足,使得周原的历史面貌更加生动完整。
1982年,该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依托于周原遗址的宝鸡周原博物馆建立,1992年,岐山周原博物馆建成,成为开发、利用周原文化资源的重要单位。
宝鸡市周原博物馆
Shaan
xi
周原遗址,为何获评
“2024 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是中国国家文物局委托中国文物报社和中国考古学会每个年度举行的评选活动所评选出的十大考古新发现。
该活动始于1990年,算上本次入选的周原遗址,陕西已有31项考古成果入选。
而周原遗址,为何再一次入选?
近年来,周原考古队近年把探索城垣结构、道路网络、池渠水系、建筑群落作为田野考古的“金钥匙”与“总开关”。通过“大范围追踪性钻探”与“重点部位针对性发掘”,2020年以来累计发掘面积5200平方米,实现了聚落考古的大突破。
具体从四个方面来看:
一、完整揭露2座先周与1座战国时期大型夯土建筑,可确认周原遗址是先周都邑,乃古公亶父迁岐之地,有力地推进了先周文化等重大学术问题的深入研究。王家嘴一号建筑占地面积逾2500平方米,是目前所见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先周文化大型夯土建筑,为确证周原为先周都邑所在提供了关键证据。
王家嘴一号建筑
二、发现了小城、“宫城”、大城三座建造于不同时期西周城垣,初步揭示了周原聚落的城垣结构,大致厘清了周原都邑的空间结构和布局,将以往零散的大型建筑、铜器窖藏、墓葬等纳入了不同层次的城市空间。这是周原遗址和西周都邑结构与形态的重大突破。
三重城垣的发现,丰富了西周城墙结构形制与建筑工艺的认识,使周原西周城市结构和发展过程豁然清晰。城址规模之大,充分彰显了周原遗址的都邑地位。三重城垣的形态,有别于夏商都邑,开启了东周都邑形态的先河。
考古确认的周原遗址三重城垣
三、完整揭露了大城东南门和宫城南东门,填补了以往西周城门发现的空白,丰富了对中国古代城门结构形制的认识。
大城东门规模宏大,宫城南门的多重结构开启了后世传统,这两座城门的发掘促进了周原城市形态和西周城市发展水平的认识,提供了中国城市发展史不可或缺的研究资料。
大城东南门及城内建筑↑
宫城东南门复原(南→北)↑
宫城东南门↑
四、发现一批西周甲骨文,在甲骨形制、年代、刻辞内容等方面多有新见,是西周甲骨文的一次重大收获。
宫城东南门西侧壕沟内出土卜甲、卜骨残片204片,初步辨识出刻辞180余字。这是继周原、周公庙遗址之后,发现西周甲骨文字数最多的一批。甲骨刻辞内容丰富,涉及天文历法、历史地理、军事战争、数字卦等多方面,历史价值重大。
发现月相名“朏”,这是在出土文献中的首次发现。发现了多个国族名、人名,可以与金文和传世文献互相参照。如首次在甲骨文发现的“秦人”刻辞,是迄今对秦的最早记载。地名“蜀”“丰”,曾见于周原凤雏甲骨。发现西周时期的王卜辞,如刻辞有“王呼并召…”“壬子王其兽(狩)…”“我呼侯…”等。这批新出甲骨的内容丰富,价值重大,是研究西周甲骨学与西周历史的罕见出土文献。
“胐”刻辞甲骨及刻辞摹本
Shaan
xi
全国首个“三次获评”
周原遗址还发现了什么?
作为公元前11世纪到前8世纪的大型古遗址,在考古专家看来,周原遗址是先周和西周文化探索最典型、重要的材料。
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西北大学、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先后在此调查、试掘。
2003年,陕西扶风周原铸铜作坊遗址被评为中国十大考古发现。
2003年,考古工作者在周原遗址内的扶风县庄李村发掘了多座灰坑,并从其中清理出了数以千计的西周陶范,年代上跨越了整个西周时期,填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从而确认这里是一处西周时期铸造青铜器的作坊。
陕西扶风周原铸铜作坊遗址的发掘,是此类遗址首次在周原范围内被发现,为西周铸造工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正是凭借这一重要发现,周原遗址首次获评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
周原出土的铜锭
之后,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三家单位组成的周原考古队,从2014年9月开始启动了周原遗址新一轮的考古工作。
考古工作者以位于周原遗址内的扶风县贺家村凤雏建筑群为中心,对区域内的墓葬区、大型夯土基址及青铜轮牙马车和周原遗址内的水网系统进行了调查发掘。
2015年3月至12月,考古专家对周原遗址与水网系统有关的池渠遗迹进行了重点勘探和发掘,新发现大淤土遗迹1处、人工沟渠11条。在对4条人工沟渠遗迹进行解剖后,专家初步确认,在西周时期的周原遗址内,存在着自然水系与人工水系、蓄水池与引水渠、干渠与支渠等不同层次的水系遗存,它们共同构成了周原遗址的水网系统。
水网系统的发现与确认,进一步强化了以往所发现的诸多重要遗迹之间的有机联系,加深了以往对周原遗址聚落扩张过程中与水源关系的认识,填补了周代都邑性遗址给水(池苑)系统的空白,对进一步了解了周原遗址的聚落结构和功能分区有着重要的意义,从而实现了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的再次入选。
周原遗址水网系统池渠遗迹分布
周代是礼乐文化的集大成者,中华礼仪之邦的美名延续至今,周原遗址是这一灿烂文化的印证。
周原遗址作为陕西的重要文史资源,数次入选证明了周原遗址的重要价值,也让更多人了解到宝鸡这座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文物保护与研究基础上,陕西亦可开发利用丰富的周原遗址资源,整合周原博物馆资源,搭建大众了解周文化的平台,培育陕西又一处热门博物馆。
编辑:Lyna
审核:解革
监制:号称嬉皮
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