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将至,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的街头巷尾悄然增加了30个“共享公厕”。这些“公厕”大多位于景区周边、主次干道、商业街区的宾馆酒店、餐饮商户里,游客打开手机地图软件就能搜索到。

“在我们发起构建荔波‘15分钟如厕圈’的倡议后,社会各界积极响应,为残障人士留出的无障碍通道、为孩童调低的洗手台,都是‘荔波温度’的印记。”荔波县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专职副主任莫艳菊说,设立“共享公厕”是为旅游旺季做的保障服务准备之一。



4月24日,游客在荔波小七孔景区小七孔桥游玩。新华社发(荔波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樟江的晨雾轻抚小七孔桥,瑶山的炊烟唤醒黎明,古镇里回荡着游客的笑语。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地”和“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两张名片的荔波,2024年接待游客2754万人次,仅小七孔景区一年接待的游客就超过600万人次。



4月24日,游客在荔波小七孔景区摆渡车站排队候车。新华社发(罗凯 摄)

“七八年前,景区年接待200多万人,可那时单日游客一超过2万人就拥挤不堪,甚至不少人被堵在进城、进景区的路上。”荔波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体育局)副局长覃晓康说,经过提质升级改造,如今不论景区的承载量还是城区停车、住宿接待能力都成倍增长,但也给环境整治工作带来更大压力。

“要让游客讲文明守秩序,我们首先要以文明形象、干净面貌为游客提供满意服务。”荔波樟江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副处长吴冬说,景区一方面增设了蛇形排队候车区、喷淋降温系统等,另一方面常态化巡查垃圾堆积、厕所卫生等问题,推动环境品质提升。

走“飞拉达”品“悬崖咖啡”、参观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故居、在老城的街巷骑行……莫艳菊说,如今除了去景区观光,越来越多的游客喜欢在荔波进行深度探索,“文明在行动”的触角由此延伸到背街小巷和城中村。

今年以来,荔波县发动干部群众参与到“净城、净景、净路、净河、净乡、净村”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中,立行立改2.5万余条问题。小到增设垃圾桶、维护井盖,大到维护绿化带、清理河道,群众参与环境卫生整治义务劳动的积极性高涨。

在县城的马道巷,岔路口贴上了暖心的引路标识,不少群众家门口摆上了花卉。“过去背街小巷有乱摆摊位、电动车无序停放、堆砌杂物等现象,现在群众越来越理解宜居宜游环境的重要性。想要把更多游客留在荔波,就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莫艳菊说。



4月20日,游客在荔波凤凰山露营基地露营。新华社发

“文明的接力,是共享生态美景的秘诀所在。”贵州凰山国际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梁桂芳说,“如今游客在荔波平均停留时间为2.84天,要把‘流量’变成‘留量’,我们还要持续营造‘生态、洁净、优美、文明、有序’的旅游环境。”(记者齐健)

地理科普延伸阅读

纬25°的绿宝石:解码荔波喀斯特峰丛下的生命交响

贵州荔波地处黔桂交界,位于北纬25°的喀斯特生态秘境,凭借“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与“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成员”双名片,成为全球同纬度生态演替的天然实验室。县域面积2431.8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71.97%,其中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200平方公里原生性喀斯特森林,峰丛洼地与漏斗森林交织,形成“石上有水、水上生林”的立体生态景观。其喀斯特地貌以锥状峰丛为主体,漏斗底部至峰顶形成独立“绿岛”生态单元,孕育着桫椤、掌叶木等112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及林麝、白颈长尾雉等珍稀动物,被誉为“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

气候条件赋予荔波独特物候特征。年均温18.5℃、年降水量1211.9毫米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使喀斯特槽谷地带形成“十里不同天”的微气候差异。樟江流域年均径流量22.5亿立方米,滋养着包括打狗河水系、三岔河水系在内的3条主要河流,其流域面积占县域总面积的98.3%。水春河峡谷段水流落差达200米,催生出漂流、溯溪等特色旅游项目,2024年带动县域旅游收入突破226亿元。

生态价值与人文积淀在此深度交融。瑶山古寨的吊脚楼群依山而建,白裤瑶族仍保留着陀螺竞技、粘膏染等非遗技艺;邓恩铭烈士故居、荔泉书院等23处古迹,见证着布依族、水族等22个民族92%的少数民族人口在此繁衍生息。2024年,当地通过“农旅融合”模式,将精品水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与喀斯特地貌景观结合,打造出小七孔镇2000亩油菜花观光带、拉欧村提子采摘园等农事体验项目,吸引15万人次游客参与,推动农产品线上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

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平衡中,荔波构建“两核一心三区七十二寨”空间格局,通过智慧监测系统对茂兰保护区实施24小时生态监控,同时将传统村落保护纳入全域旅游规划。2024年全县接待游客2754万人次,游客平均停留时间延长至2.84天,这种“快进慢游”的旅游模式,使荔波在守护世界自然遗产的同时,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

责任编辑:程家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