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2日,中国知网·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发布“高被引图书TOP 1%(2019-2023)”榜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交往在云端:数字时代的人际关系(第2版)》等38本著作入选,入选数量并列出版单位第一。榜单上,人文社科领域的学术专著+译著入选总数为347部,《交往在云端》总被引数为365次。
数字媒体在人际关系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在《交往在云端》中,针对数字媒体在人际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微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南希·拜厄姆为读者提供了批判性的思考框架,董晨宇、唐悦哲倾力翻译。
以下内容节选自《交往在云端》
新型人际关系
在理解数字媒体的性能及其社会影响的道路上,我们正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时期。新媒体层出不穷,新的人群也开始使用这些工具,新的功能同样在不断涌现。哪些人被排除在数字中介的交往之外,哪些人因为互联网而受益,这既非随机,更非无关紧要。
与过去相比,如今我们与他人交往的方式真是空前多样。曾经,我们只能依靠面对面交谈,但在过去的几千年中,新的交往技术不断被创造出来。数字时代的独特之处,便在于使人与人相联系的技术中介经历了快速转型。在面对面交谈、固定电话、邮政信件等传统交往方式的基础上,我们拥有了电子邮件、移动电话、短信、即时通信、网聊、留言板、社交网络、照片分享、视频分享、多人在线游戏等诸多新型交往方式。不过,在面对新媒体时,人们也时常感到困惑。在这个创新与扩散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自然会关心这些新型交往方式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面对层出不穷的新媒体,我们往往有两种反应:一些人对人际交往的浅薄化表示担忧,对于很多人而言,日益频繁的中介化互动似乎威胁到了人际关系的神圣性;另一些人则认为,新媒体为我们创造了更多与他人建立联系的机会,从而形成了更强大、更多样化的关系链。这两种观点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背景,也都印证了同一种观念:数字媒体正在改变社会关系的本质。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我们逐渐习惯了新的传播媒体时,人们的态度开始发生微妙的改变。这些媒体的存在被视为理所当然,甚至可以忽略不计。所以,我们思考科技、探索交往,以及反思两者关联的最佳时刻,就是这些新媒体刚刚出现,有关它们的使用准则还未固定之时。
本书围绕数字媒体和数字设备在人际关系中扮演的角色展开,旨在为大家提供一种批判性思考的方式。比起目不暇接、发人深省的故事逸闻,本书更愿意提供一些理论和数据资料,帮助读者理解人际关系中发生的重要变化。我从1990年开始关注这个领域,1991年启动了我第一项有关网络人际关系的研究,1994年起在传播学院开设传播和新技术的相关课程。本书的素材取自我的研究项目、观察以及大量与此相关的其他研究文献,这些素材为评估和理解人际关系的变迁奠定了框架。
新媒体,新边界
当我们试图理解数字媒体和它在我们生活中的位置,以及对我们的个性和人际关系的影响时,会发现各种各样值得思考的议题。在技术的最初发展阶段,它会影响我们如何看待世界、社区、关系和自我。这也会促使社会和文化的重构与反思。卡罗琳·马尔温的一项著名研究考察了19世纪大众科学杂志,她发现在人类历史中,电、电报、电话这些新技术的出现会将人们熟悉的事物陌生化,因此也更容易导致改变。这种改变又会造成人们的焦虑。在古代社会,人们曾为书写的出现担忧;在维多利亚时代,人们害怕电;如今,我们的“焦虑不仅针对电脑,还针对更广泛意义上的技术”。
从远古时代起,这些传播技术出现的根本目的就是能让人们在身体缺席时,仍旧能够传递信息。在19世纪电报发明之前,这种超越空间的能力不可避免地会伴随时间的延迟,信息传达给受众可能要用上几年的时间。随着电报的出现,人类在历史上首次实现了不受距离限制的实时通信。人们也许曾对写作和出版感到震惊,不过,与面临这种全新的、瓦解时空边界的力量时产生的震惊相比,前者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毕竟数千年来,人类早已习惯面对面社交,这种以极高速度进行远距离交流的能力,打破了我们根植于集体意识深处的社会认知。数字媒体的出现则造成了更严重的困扰。它们向学者和普通人提出了许多重要的问题:怎样才能既在场又缺席?如果自我不再需要身体作为载体,它将是什么样子?我们为何会在拥有如此多控制权的同时,又丧失了如此多的自由?当个人交流通过大众媒体传播时,意味着什么?当大众传播被用于个人交流时,其到底该被如何定义?“私人”和“公共”如何区分?“真实”到底是什么意思?
肯尼思·格根认为我们正在与“缺席的在场所造成的挑战”做斗争。尽管在物理空间中,我们身边不乏有血有肉的人,但我们依然为自己在“漂浮世界”中与不在场的对象打交道感到忧心忡忡。雪莉·特克尔在《群体性孤独》一书中指出,我们也许置身某地,但是心思和情感却在别处。例如,你的同伴虽然与你共进晚餐,但却一直低头用手机与别人聊天。那么他的身体既是在场的,但同时又是缺席的,于是,“自我”的本质就变得模糊起来。“他”到底在哪里?哈拉维在《赛博格宣言》中宣告,人类和机器的界限已经瓦解。不仅如此,自我和身体的界限也陷入不确定性之中。很快,一些人便认为,他们的“真实自我”在网上能得到最佳呈现。异地恋的双方通过电子设备建立和维系关系,可穿戴设备被嵌入我们日常穿着之中,那么,我们又怎么确认真实的自我究竟在何处栖身呢?此外,如果数字媒体中的自我和面对面交流中的自我不一样,甚至相互矛盾时,我们又该怎么办呢?如果一个人在面对面交流中表现得很有教养,在一个网络论坛中咄咄逼人,在另一个论坛中则渴求关爱,那么,哪一个自我才是真实的呢?是否还存在真实的自我?它曾经存在过吗?
当传播无须我们在场时,我们便可以更好地控制社交,不过,这也让我们陷入新的控制、监视和约束中。内奥米·巴伦称,新媒体让我们在管理社交环境和人际关系时可以进行“音量控制”。我们可以创造新的交流机会,也可以逃避交流,比如在熟人出现时假装在打电话,或者让来电者给我们的语音信箱留言;我们还可以操纵交流,比如转发讨厌的电子邮件,或者使用免提通话;在一些可能让我们焦虑的情境下,比如调情和分手时,我们可以选择短信、电子邮件等非语言媒介;我们还可以通过Foursquare(现在是Swarm)或者Facebook查看联系人都在哪里签到过,然后选择避开这些地方。不过,一方面,我们能利用这些媒体有效管理他人,另一方面,别人也可以轻而易举地利用这些媒体来管理我们。我们被期待随时随地回复信息,这样一来,每个人的自主性便越来越受限。
一种“永久联系”的状态在赋予我们权利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困扰 。显而易见,从已知的政府对移动通信、网络活动、在线游戏的监视来看,我们虽然对自己在数字媒体中的行为和关系越来越有控制权,但同时,我们的网络活动也留下了很多电子痕迹,由此带来的社会监控的规模也空前强大。
新媒体最激动人心的部分之一,就是那些曾被大群体所独享的媒体,如今可以用于个人传播。这就模糊了大众传播和个人传播的界限,也瓦解了两者。当人们在网上讨论电视节目的时候,他们是大众媒体的受众;当他们和群体中的个人进行交流时,他们在进行个人传播;当他们的留言可以被其他人阅读时,他们又在进行大众传播。现在越来越常出现的一种现象是,粉丝之间的交流和素材会被运用到电视节目中,这就使得大众传媒生产和接收信息的界限也变得模糊了。
同时,私人领域的东西也可能被大众化。比如一个女孩给她的朋友们录了段视频,她上传到YouTube后,会被很多人浏览。个体在大众传播层面制作和传播中介化内容的能力得到大幅提升,这也为普通人带来了成名的机会,要知道,在过去的文化工业里,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不过,有时人们不能很好地控制这些信息的传播对象和范围,这就导致了私人信息的无计划传播,比如一名粗心的政客在Twitter上公开发布了一张带有性暗示的自拍。
因为数字媒体的出现,公共和私人领域的界限发生了混淆和变迁。以上所讲的,也只是这些改变的其中一个方面。互联网用户一直都会因为在网上泄露私人信息而饱受指责,手机用户则因为在公共场合进行私人谈话(并且对注视他们的人投去鄙夷的目光)而受到质疑。普罗认为,打电话的人身处一种“双重私人化”的公共空间,因为他们“不用说话就能将自己进行隔离,然后再用私人事务填补空间”,家庭中还出现了一种“私人媒体丰富的卧室文化”,人们利用这些媒体来制造隐私和孤独,这在富裕社会中表现得格外明显。所有这些都发生在这样一种文化时代:个人主义是通过购买大众媒体产品和品牌产品的消费主义行为来定义的,同时,要想取得事业成功,通过“个人品牌”来进行自我宣传也许也是至关重要的。
边界模糊的核心是一种对于虚拟和真实的深度混淆。有些东西看起来是真实的,但实际上仅仅是对现实的模拟。即使是那些常常在网上闲逛和社交的人,也会把他们在网上的行为和现实生活中的行为相对立,因为他们相信中介化世界是不真实的。因此,数字媒体让我们的身份、关系和实践的真实性成为新问题。一些批评家指出,这些混乱是我们从现代社会过渡到后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后现代社会中,时空被压缩,速度被提升,人类的流动性更强,人与人的交流替代基于地理位置的传播,人们的身份更加多样化,传播媒体更是无处不在。另一些人则强调,在这些文化的变迁过程中,数字媒体因为嵌入日常生活和社会规范之中,规范之中,最终将变得平淡无奇、枯燥乏味。虽然前者是理解后者的必要背景,但本书的重点则是基于日常生活的视角,研究人们如何将数字媒体融入日常社交实践之中,以及会产生何种后果。
本书规划
在第一章的余下部分中,我将先界定一组用于区分数字媒体的重要概念,这些概念影响了人们使用数字媒体的方式和效果。接下来将简要介绍本书中讨论的媒体,并对它们的使用者加以区分。本书第二章将会梳理有关传播技术和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主要观点,并探讨在数字媒体和人际关系的流行修辞中存在着哪些重要主题。第三章将会考察中介化语境中,语言和非语言信息发生了哪些变化。第四章将会讨论在线交流的群体语境,其中既包括网络社区,也包括社交网络。在最后两章中,我将会探讨人际交流中的二元关系。具体来讲,第五章将会解释人们如何在网上向别人呈现自己、如何结识新朋友,第六章将介绍人们如何利用新媒体来构建和维护这些关系。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会重新为那些网络社会中的迷思正本清源,反驳那些试图脱离日常生活现实来理解“网络空间”的做法,阐明在现代关系的生活世界中,线上与线下之间是合流、交融的关系。
扫码试读
阅读更多